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收集8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以期归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特点。2通过记录住院患者的中药处方,整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处方中出现的高频方药,从中探索我院脾胃病科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特点。方法:1资料收集途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图书馆联众病历资料库搜素电子病历,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选出符合本研究的住院患者。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老师指导下,完成对所筛选出来的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记录其性别、年龄、发病病程及方药使用情况。3依据根据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分析统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的中医证型、中药用药进行归纳与统计,从而探讨中医证型及中药用药规律的特点。成果:(1)按照前期病例筛选及数据录入工作,入选的103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根据本课题采用的中医证型标准,6种证型在所有病例中所占比例有所不一,按照例数由高至低排序,其结果为:大肠湿热证为46例、肝郁脾虚证为33例、脾气虚弱证为12例、脾肾阳虚证为9例、寒热错杂证为3例、热毒炽盛证为0例。(2)103例住院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44.5岁,年龄为41-50岁为第一发病高峰,51-60岁为第二发病高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31-60岁。(3)103例住院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2,占总数50.48%,女性患者为51,占总数49.52%,采用卡方检验,男性患者为8.6667±4.02216,女性患者为8.5000±3.49046,P>0.05,男女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4)在6种证型中,病程较短分段为0-1<1(年)占较高比例。(5)在103例住院患者中,共用方103首,共出现中药药物149味,其出现的总频次为1339次。(6)大肠湿热证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白头翁42次、黄连39次、败酱草32次、马齿苋30次、白花蛇舌草25次、木香24次、槐花20次、地榆20次、蒲公英17次、救必应15次。(7)脾气虚弱证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白术、党参、茯苓均为8次,黄芪6次,地榆、槐花5次,太子参、白扁豆及甘草均为4次,薏苡仁3次。(8)脾肾阳虚证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白术出现8次、山药8次、党参7次、白扁豆5次、肉桂4次、茯苓4次、干姜4次、补骨脂3次、地榆3次、槐花3次。(9)肝郁脾虚证中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为白术30次、白芍30次、防风25次、陈皮24次、延胡索24次、党参18次、侧柏叶16次、木香15次、五指毛桃15次、郁金13次。结论:(1)我院溃疡性结肠炎病源在6种证型中主要是大肠湿热型及肝郁脾虚型这两种证型。(2)103例住院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44.5岁,男、女性患者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意义。(3)发病病程小于1年的患者居多。(4)在我院的经验用药方面发现,收集到的5种证型,大肠湿热证多以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辅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类药物,突出湿邪遏阻留于肠道是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发病因素。(5)脾气虚弱证多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大量使用补气药,确保补气健脾之效,体现了脾胃功能受损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根本。同时兼用利水渗湿的药物如茯苓、薏苡仁,体现注重脾胃功能。(6)肝郁脾虚证多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体现我院脾胃病科重视标本兼治的治则。(7)在总体方药使用情况中发现,五指毛桃、救必应等岭南特色中药广泛在我院使用,体现了我院脾胃病科重视岭南道地药材的使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