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将萧红完全拘囿于“东北作家群”、“抗日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旧解释框架内的研究历史,当下的萧红研究出现了走向另一个被误读的极端的趋势:而将萧红彻底从创作群体中剥离出来,无限度地对萧红创作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阐发,使萧红被架空于她所生存的时代、地域、文化的空间,成为一个虚无的神话。因而,本文作者主张将萧红研究回归--回归到她所生存的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域背景、文化背景,尤其是回归到那个虽不称其为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创作群体、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大影响的东北作家群的整体创作背景中去。唯有在这样一个最基本而又最真实的背景的依托中,在与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的比较中,“萧红式”文学创作的“现存性”和“超越性”才能得以凸显;在对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创作的超越的论述中,对萧红的文学史地位和意义的界定才会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这应成为萧红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论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对抗战题材书写的角度来论述。与东北作家群的其他作家对抗战的正面描写、国家民族强势话语和书写的救亡宗旨相比,萧红则对抗战进行了侧面表现,提供了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运用女性的话语操作方式,诠释了女性在战争中的独特境遇与经验;将救亡宗旨与启蒙立场打通,在抗战文艺的固定的框架模式中另辟蹊径,从民族自强的角度更深层地贴近了救亡主题,并拓展了东北作家群的表现空间,提升了整体创作品格。
第二部分从对乡土题材书写的角度来论述。在由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和故乡的风俗所构成的东北形象中,萧红与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所择取的“东北精神”的正向、顺势价值相比,更多表现出负向、逆势的一面,在冷静的审视中揭示出其痼疾所在,再一次奏响了启蒙的主题,并呈现出完整和立体的东北形象和风貌,与其他作家共同塑造出了“直立起来的东北形象”。
第三部分从对女性题材书写的角度来论述。与东北作家群的众作家按照男性的想象和战争对女性的期许来塑造的“硬汉型”女性形象和构筑的浪漫诗意的两性关系相比,萧红却越过时代、阶级、民族等因素,而从性别出发审视女性的生存苦难,并以琐屑、卑怯、麻木、愚昧甚至冷酷等词汇消解了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的性格范式,破坏了对时代女性的坚韧、勇敢、不屈、强悍的角色期待,同时也以两性关系的悲凉打碎了人们对爱情的全部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