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氏又称弥勒,在西藏拉萨藏语中称作“强巴佛”,安多藏语称为“香巴佛”,由于方言的缘故,读音有差异,但其所指的意思相同,意译均为“慈氏”、“慈尊”。在藏传佛教中,慈氏因一生修持慈心观而得名著称,其信仰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慈爱”。慈氏既是佛菩萨,接替佛祖释迦牟尼,是当来娑婆世界下生的未来佛,又因其常常以思想智慧的形象出现,因而备受藏族僧俗民众的信仰和崇拜。本论文即以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为研究对象,就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渊源、慈氏五论的思想概要与信仰内涵、慈氏论典信仰在藏传佛教各宗派实修中的地位及其发菩提心与修持次第、慈氏唯识思想信仰、慈氏信仰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元素,以及慈氏信仰缘何在藏传佛教中至今兴盛不衰,理论提炼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基本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诉求等进行了全面的考述与研究。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总体状况。指出本论文的选题缘起与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简介、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写作目的与章节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传统意义上,对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研究,主要是对慈氏造《现观庄严论》的注疏上,只是为了传法的需要,但在现代学术视野下,从多维视角研究藏传佛教慈氏信仰样态,至今尚属空白,说明研究该选题的意义。
在第一章中考察了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源起。首先对慈氏名号的由来做了必要的探源与解读,追溯了慈氏信仰起源于古印度,认为慈氏信仰在佛教史上源远流长。在印度,很早就有慈氏信仰,《增一阿含经》、《贤劫经》都有以慈氏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的记载。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由来久远,是与佛教最早传入藏地同步进行的。公元7世纪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公主随嫁妆带来八岁等量佛祖释迦牟尼像和慈氏法轮像,意味着慈氏信仰在藏地的兴起。
第二章以慈氏造《慈氏五论》为讨论的起点。慈氏不仅是一位佛菩萨,而且是一位思想者,智慧的化身,慈氏所造的《慈氏五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典。在大乘佛教史上,龙树与慈氏两尊是至高无上的无碍论师,日月同辉。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认为,龙树开创了大乘深观见,而慈氏则开创了大乘广大行,此二派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的双轨驾车。佛法如无边大海,但佛法的精髓统摄于《般若经》。依据《般若经》龙树论师开创了中观见,而慈氏授记无著开创了广大行。智慧正见以龙树为主,境、行、果地道以慈氏广大行为主,从而构建了藏传佛教的正见广行并进,智慧慈悲双运的理论架构。提出藏传佛教慈氏经典教义信仰的要义就是菩提心和道次第。
第三章探讨了慈氏信仰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的具体展开。藏传佛教先后形成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派别。各宗派所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并在正见上也存在分歧。有些教派注重显宗,有些则注重密宗。但在行持修证方面,各个教派皆要修习慈氏广大行,且一以贯之,以发菩提心为先导,以道次第统摄修持进阶。
第四章论述了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中的唯识思想。藏传佛教以中观见为主,唯识思想未能形成主流学派,因而往往忽略对唯识的关注程度。实际上藏传佛教前弘期,就已经翻译了大量的唯识论典。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中,中观唯识互通有无,并行无碍,中观唯识圆融,以更好地修习佛法。唯识即是从迷到悟,从染到净,从慈悲到智慧的信仰模式。
第五章主要以列举的方式考察了藏传佛教文化中慈氏信仰的样态。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慈氏信仰文化对藏族信仰习俗、造像艺术、命名文化、文学颂词等文化领域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尤其是每年正月的慈氏祈愿法会,在藏区已传承千年,至今依然是藏族僧俗民众极为青睐的主要文化习俗之一。
结论部分在总结以上五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炼出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基本特征,指出精神性、文化性、习俗性和层级性是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在这种信仰特征的背后,藏族人民诉求着一种生命伦理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那就是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和不竭追求。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总体状况。指出本论文的选题缘起与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简介、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写作目的与章节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传统意义上,对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研究,主要是对慈氏造《现观庄严论》的注疏上,只是为了传法的需要,但在现代学术视野下,从多维视角研究藏传佛教慈氏信仰样态,至今尚属空白,说明研究该选题的意义。
在第一章中考察了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源起。首先对慈氏名号的由来做了必要的探源与解读,追溯了慈氏信仰起源于古印度,认为慈氏信仰在佛教史上源远流长。在印度,很早就有慈氏信仰,《增一阿含经》、《贤劫经》都有以慈氏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的记载。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由来久远,是与佛教最早传入藏地同步进行的。公元7世纪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公主随嫁妆带来八岁等量佛祖释迦牟尼像和慈氏法轮像,意味着慈氏信仰在藏地的兴起。
第二章以慈氏造《慈氏五论》为讨论的起点。慈氏不仅是一位佛菩萨,而且是一位思想者,智慧的化身,慈氏所造的《慈氏五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典。在大乘佛教史上,龙树与慈氏两尊是至高无上的无碍论师,日月同辉。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认为,龙树开创了大乘深观见,而慈氏则开创了大乘广大行,此二派形成大乘佛教思想的双轨驾车。佛法如无边大海,但佛法的精髓统摄于《般若经》。依据《般若经》龙树论师开创了中观见,而慈氏授记无著开创了广大行。智慧正见以龙树为主,境、行、果地道以慈氏广大行为主,从而构建了藏传佛教的正见广行并进,智慧慈悲双运的理论架构。提出藏传佛教慈氏经典教义信仰的要义就是菩提心和道次第。
第三章探讨了慈氏信仰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的具体展开。藏传佛教先后形成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派别。各宗派所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并在正见上也存在分歧。有些教派注重显宗,有些则注重密宗。但在行持修证方面,各个教派皆要修习慈氏广大行,且一以贯之,以发菩提心为先导,以道次第统摄修持进阶。
第四章论述了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中的唯识思想。藏传佛教以中观见为主,唯识思想未能形成主流学派,因而往往忽略对唯识的关注程度。实际上藏传佛教前弘期,就已经翻译了大量的唯识论典。藏传佛教慈氏信仰中,中观唯识互通有无,并行无碍,中观唯识圆融,以更好地修习佛法。唯识即是从迷到悟,从染到净,从慈悲到智慧的信仰模式。
第五章主要以列举的方式考察了藏传佛教文化中慈氏信仰的样态。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慈氏信仰文化对藏族信仰习俗、造像艺术、命名文化、文学颂词等文化领域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尤其是每年正月的慈氏祈愿法会,在藏区已传承千年,至今依然是藏族僧俗民众极为青睐的主要文化习俗之一。
结论部分在总结以上五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炼出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基本特征,指出精神性、文化性、习俗性和层级性是藏传佛教慈氏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在这种信仰特征的背后,藏族人民诉求着一种生命伦理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那就是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和不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