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攻击行为男性青少年的愤怒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感觉门控功能与认知功能变化特点,为探索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机制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88例来自上海市心理咨询门诊与某区职业高级中学的男性青少年依据近半年内体力攻击次数及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体力攻击”量表得分分为攻击组(42例)与对照组(46例),使用状态特质愤怒问卷儿童青少年版(STAXI-CA)评估其愤怒特征,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Barratt 冲动量表(BIS-1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估其家庭环境及人格特征,通过检测脑电生理成份P50、P300 与CNV 评估感觉门控功能与认知功能,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具有攻击行为史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感觉门控和认知功能的关系。
【结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与对照组相比,攻击组具有较高的躯体语言愤怒、特质愤怒、外显愤怒表达,较低的内隐愤怒表达。
2. 攻击组在精神质、运动因子、认知复杂因子、动机冲动、缺乏计划、冲动总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各因子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Fz、Cz、T3、T4 脑区的ERP检测:(1)P50:攻击组较对照组的S1 波幅降低,S2 潜伏期延长、波幅升高,S2/S1 增大,S1-S2、1- S2/S1 减小。(2)P300:攻击组的靶P2、N2、P3 潜伏期延长,靶P3 波幅降低,非靶N1、P2 潜伏期、P2 波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CNV:攻击组较对照组的B 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4)攻击组在各脑区的靶P3 波幅、S1-S2、B 波波幅间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动机冲动、内隐愤怒表达、外显愤怒表达、S2/S1、B 波波幅、特质愤怒分别与S2/S1、B 波波幅间的交互作用。愤怒情绪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神经质,以及掩饰性、内外向、父母离异、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
【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人格、感觉门控功能减弱、认知功能缺陷会影响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的性质、表达及控制,而最终影响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