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来说,阐释学可以定义为“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学对于翻译研究的关照主要表现在:理解是历史的;文本意义具有开放性,允许多元阐释的存在;理解者和文本都具有各自的视域,理解应将两种视域交融在一起,达到“视域融合”;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域,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这一动态过程中发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原文、决定翻译策略、能动的理解、能动的表达并寻求与原文达到平衡。本文运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偏见和视域以及视域融合等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试图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译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其前视域凸现了译者的儿童观,在表达的过程中译者带着这种儿童观与儿童读者进行对话,而对话的结果正是实现了一次视域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本文尝试从阐释学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从而提高儿童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扼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阐释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与阐释学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三部分界定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并从阐释学的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和发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对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的四步骤的分析,解释了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第四部分以阐释学的三大原则作为理论基础,从文化误译,创造性背叛和译者主体间性来探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赵元任译本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一部份为全文总结。通过对赵译本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一翻译个案的分析得出结论:阐释学对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很有指导意义,其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适用性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