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我国文艺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也是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体系最完整且影响最大的文论之一。《讲话》发表后,使当时的革命文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讲话》不仅在解放区、也在国统区、沦陷区,不仅在当时,也在建国后漫长的岁月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直以《讲话》为文艺发展的蓝本,践行《讲话》的要求。本文追根溯源,探求《讲话》从1942年诞生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期间的经典化过程。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四章正文以及结语。在内容上,本文把经典化过程划分为初步经典化、完全经典化以及后经典化三个时期。结合中国社会和时代背景,从领导层面、学界、创作成就等方面来探讨《讲话》的经典化,并对《讲话》的“经典化”进行反思,为今后文艺界对《讲话》的解读和进行更多的创作活动提供借鉴。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讲话》的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式。其中重点阐述了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立足《讲话》的文本,追根溯源,细读探究,挖掘它的发表的详细背景、受众群体、主要精神内涵以及它发表后在国际上的影响,对《讲话》的发表过程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为之后的经典化研究做好文本理论工作。第二章阐明《讲话》的初步经典化,分为解放区和国统区两个部分,并分别从领导层对《讲话》的阐释、学者对《讲话》的阐释以及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来体现《讲话》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彰显《讲话》的影响力,体现了这一个时间段《讲话》的初步经典化过程。第三章着重分析了《讲话》的完全经典化。主要从政治层面的经典化、学术层面的经典化、创作层面的经典化三个方面来阐释《讲话》完全经典化过程。这一时期对《讲话》的推崇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潜伏着对《讲话》极端的认识。至此,《讲话》的经典地位正式确立。第四章分析了后经典化时期的《讲话》。后经典化时期,《讲话》的地位继续提高,但由于极左思潮泛滥,《讲话》精神的被歪曲了。但这期间也有一部分学者,包括毛泽东自己力图正确地理解《讲话》,在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这些都是对《讲话》精神的坚守。但是把《讲话》推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仍对文艺界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到《讲话》对我国文艺和文艺理论的积极作用的时候,也要辩证地看待《讲话》经典化对文艺的影响,看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讲话》的教条主义解读和尊崇给文艺带来的伤害,对《讲话》思想的被歪曲被过度经典化做出反思。文章的结语部分则是对论文的总结概括。我们既要看到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体现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及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创造性思维;看到《讲话》本身所蕴含的优秀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的启示,更要警视和规避在经典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