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1992年我国从欧洲引进的优良鱼种,自1997年人工育苗成功后,其人工养殖迅速扩展到北方沿海各省,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自产大菱鲆苗种5000万尾,年产商品鱼近20000吨,产值达20亿人民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大菱鲆病害问题日渐突出。经研究发现,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是大菱鲆养殖病害的三大病原群。其中由一种嗜组织的盾纤虫引起的疾病,发生范围广,致病力强,危害较大,对养殖大菱鲆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对2003至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的养殖大菱鲆盾纤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在各地均有发生,且感染率高,致病力强,个别发病鱼池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大菱鲆的苗期、养成期、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感染,但以幼鱼期发生率较高;其发病水温通常在14~20℃之间,即以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病鱼体色变暗,活力弱,摄食差,生长减慢。病灶部位变白色,略有浮肿,触摸柔软,有时出现充血和溃疡症状。 从患病大菱鲆体内分离出病原纤毛虫并体外培养增殖后,对其活体进行观察、碳酸银法染色和扫描电镜的形态学研究。该虫体大小随营养状况和生长环境变化较大,平均大小为(28~48)μm×(15~29)μm。活体外观呈长椭圆形,前端尖削而后端钝圆,具有单一伸缩泡位于后端位。虫体尾端为多个毛基粒构成的尾毛复合体,单一尾毛由此发出,约是体长的1/3。体动基列为11列,非螺旋形排列。口区达体长的1/3,在近1/4处出现。口区内有3片小膜(M1,M2,M3)小膜右边有一条口侧膜(PM)。PM起始于M2、M3之间,终止于胞口后。大、小核各一个,位于体中上部,大核(MA)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小核(MI)近球形,紧位于大核侧边。由以上特征,参考Corliss分类系统,该病原纤毛虫鉴定为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 环境因子对盾纤虫体外生存、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其适宜生长的水温、盐度和pH值分别为10~20℃、15.0~30.0、5.09~8.03。由此可见,该寄生虫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