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梳理中国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转型进程的基础上,提出存款利率上限偶然紧、贷款利率粘性和存款准备金政策转型三个问题,综合利用新凯恩斯模型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混合识别等多种方法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希望能为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转型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并为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建议。 首先,考察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时的情景。目前国内研究利率管制的文献一般假设管制利率直接由央行决定或者间接刻画利率上限,而忽视了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首次论证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存款利率上限偶然紧的现象,指出存款利率上限是金融脱媒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将偶然紧的存款利率上限引入新凯恩斯模型中,利用分段线性方法求解模型,然后分析偶然紧的存款利率上限对模型经济的影响。动态分析发现: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存款利率上限抑制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存款利率偏低,家庭减少银行储蓄,产生金融脱媒现象;金融脱媒加剧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小,导致贷款供给扭曲,贷款利率大幅上升,相比没有存款利率上限的情形,经济出现更大波动;偶然紧的存款利率上限具有非线性性质,使经济主要变量对扩张货币冲击和紧缩货币冲击的脉冲反应不对称。这一研究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其次,发现,虽然中国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松管制,对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却不多见。因此,以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关系为切入点,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均进行有益尝试。实证分析发现,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并不完全,即贷款利率存在粘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类似价格粘性的刻画方法,构建垄断竞争的银行系统,将贷款利率粘性引入基础新凯恩斯模型中,分析贷款利率粘性的宏观经济影响。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面对技术冲击、偏好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有无贷款利率粘性的情形产出和通货膨胀表现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金融冲击下,贷款利率粘性的情形中经济波动更大,贷款利率粘性越大,经济波动越大。实证证明了中国存在贷款利率粘性,并从理论上呈现了贷款利率粘性的宏观影响,然而目前贷款利率粘性的问题尚未引起国内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研究贷款利率粘性问题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最后,考虑到存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后,存贷款基准利率至今未再调整,而常与之配合使用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试图比较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等货币政策的宏观影响,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货币政策转型提供一些参考。由于中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经常配合使用,如何识别这两种政策冲击是研究的难点。目前国内关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证研究多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但识别方法过于简易,多数采用短期识别,用于估计分析的变量只有3-4个,且没有考虑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建包含9个内生变量和5个主要外生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引入国外较为有效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混合识别方法来估计模型。对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的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控制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效果更好,两种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进一步,还对比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与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及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宏观效果。结果表明,识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冲击效果具有很好的稳健性,此外还发现:数量型政策调控信贷的能力较弱,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持续性不如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整体效果弱于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效果较为类似,两者替代性较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在通胀和贷款调控方面具有一定互补性,如果价格型货币政策在通胀调控方面能力再增强一些,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完全可以取代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中国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价格型货币政策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