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舌像与胸部CT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病毒性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最常见三大病种之一,病毒传染力强、致死率高。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四亿五千万肺炎患者,其中约四百万死于病毒性肺炎,占死亡人口的7%,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暴发,使全世界人们均认识到病毒性肺炎的严重性及危害性,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疫、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内掀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潮。病毒性肺炎由于感染病毒引起的肺终末气道、肺泡腔、肺间质的炎症,多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组织学形态主要呈急性间质性肺炎改变,伴或不伴弥漫性肺泡损伤,病理学特征及机制是确诊病毒性肺炎的关键。病毒性肺炎属于中医的“温病”、“温毒、“疫病”等“外感病”的范畴,传统中国医学无病毒性肺炎的命名,中医药“防疫治温”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杂病重脉,温病重舌,舌诊对病毒性肺炎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通过舌诊实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这虽然与西医的逻辑思维、临床思维以及依靠医学影像诊断学对疾病定位定性有所不同,但如何通过舌诊而知道肺内情况,把舌象与胸部影像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今研究重点。胸部CT是筛查病毒性肺炎的主要手段,也是观察肺内炎症变化的重要方法,胸部CT相当于望诊的延伸,如何找到病毒性肺炎患者舌象和胸部CT分期的关系,以便应用中医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胸部CT为中医舌诊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更好的服务于中医。伴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相关科学技术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探索病毒性肺炎与舌诊信息之间的关系,为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应用场景做准备,为构建以舌诊为核心特色的“中医影像学”贡献一份力量。最终实现中医四诊的智能化、现代化,赋予中医诊断学全新内涵,为中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中医舌像和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变化的特征,找出其相关性,以期通过舌象特征而判断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分期,评估肺内病变情况,对病毒性肺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鉴别不同病原体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为中医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病毒性肺炎的诊断随访、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价、病情变化及预后转归等提供重要可靠的依据,为中医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更好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117例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舌象和胸部CT影像,采用单因素分析舌质、舌体、舌苔在不同CT分期的分布情况,对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胸部CT分期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为了观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舌象和胸部CT影像分期相关性的敏感性,对病毒性肺炎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舌质、舌体、舌苔及胸部CT分期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对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17例病毒性肺炎患者CT所示早期17例(14.53%)、进展期85例(72.65%)、消散期15例(12.82%)。患者舌质淡色舌者20例(17.09%)、红舌者29例(24.79%)、紫舌者68例(58.12%);舌苔少无苔者31例(26.5%)、薄苔者19例(16.24%)、腻苔者67例(57.26%);舌体瘦小者12例(10.3%)、正常者49例(41.9%)、胖大者56例(4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舌质、舌体、舌苔与胸部CT影像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舌质、舌体、舌苔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部CT早期比进展期红舌、少无苔、薄苔多,瘦小舌少;消散期比进展期红舌、少无苔、瘦小舌多。117例病毒性肺炎患者年龄与舌像、影像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舌质、舌苔、胸部CT影像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不存在关联性。排除了年龄对于影像分期相关性的干扰,同时排除了年龄与舌色、舌苔相关性的干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舌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存在关联性,此结果可能和样本量较小。117例病毒性肺炎患者性别与舌像、影像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舌质、舌体、舌苔、胸部CT影像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不存在关联性。排除了性别对于影像分期相关性的干扰,同时排除了性别与舌色、舌苔、舌形相关性的干扰。结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舌质在胸部CT早期多为淡舌,在进展期多为紫舌和消散期多为红舌;舌苔在胸部CT早期多为薄苔,在进展期多为腻苔,消散期多为少无苔;舌体在胸部CT早期多为正常、胖大(正常偏多),在进展期多为正常、胖大(胖大偏多),消散期多为正常、瘦小(瘦小偏多)。同时本研究发现病毒性肺炎的患者舌象特征、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病毒性肺炎的患者舌象特征、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年龄差异,且以成人为主,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支扩等)为易感人群。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以高血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献县中医医院脑病科2020年09月至2022年08月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合并疾病、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参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患者中
学位
研究目的 通过对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气滞证及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证候研究,及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HP感染等因素的观察与数据分析,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的诊断规律。研究方法前期研读了大量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调查表》,收集200例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胃镜和病理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根据相关的中医诊
学位
目的:总结并研究娄锡恩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及诊疗经验,结合跟师心得及对娄锡恩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访谈,进一步梳理其辨治思路,并深入探讨其学术思想,以期对临床中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由娄锡恩教授诊断为甲状腺结节并予辨证用药,且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病例。将病例数据进行整理、规
学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医危北海教授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用药规律,总结出核心药物组,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析核心药物组中药治疗CAG的作用机制,以期为CAG的临床治疗或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收集危北海教授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疗CAG病例共计272例,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基于统计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危北海教授诊疗CAG的临床经验及潜在的用
学位
研究目的: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金银花作为“中药抗生素”,在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等方面研究甚广。因此,金银花提取物的干预可能会提高CAR-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降低CAR-T细胞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 S)反应的发生,调节CAR-T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CAR-T细胞的增殖,并促
学位
该文概述了同情疲劳的概念、构成和表现,介绍了同情疲劳的评估工具、同情疲劳发生率及对儿科护士的影响,并分别从个体、组织层面提出儿科护士同情疲劳的干预措施,旨在引起儿科护士对同情疲劳的重视,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甘草是我国传统中草药,用途广泛。甘草酸,甘草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同时也是甘草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一。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测序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3-羟化酶(Beta-Carotene 3-hydroxylase,CRTZ)、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3-O-methyltransferase,COMT)和类黄酮 3’-单加氧酶(Flavonoid 3’
学位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严重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T2DM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T2DM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其高发病率以及严重的并发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巨大威胁。中医将糖尿病列为消瘅、消渴之列,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治疗糖尿病的宝贵经验。甘草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大宗药材之一,素有“国老”的美誉。
学位
中医认为“血瘀”贯穿“消渴病”始终。临床观察发现,已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存在血瘀证候,其并发症也多表现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等,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改变。由此拟探讨TAT、PIC、TM、tPAI·C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目的探讨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来自于2020年4月~2021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
学位
目的:在查阅文献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观察温肾足底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偏头痛缓解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研究类型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通过网络广告及门诊招募,对招募的5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后对患者进行足底贴或安慰剂进行治疗,每周使用药物3次,疗程为4周,停药4周后随访1次。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4例脱落,最终有48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组24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