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索596例中药联合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复合证)的中医症状改善特点。方法:以“十二五”课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纳入的59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08周后,据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与否以及口服中药与否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中医症状改善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对各分层人群的症状改善进行比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596例中药联合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复合证)的中医症状改善特点。方法:以“十二五”课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纳入的59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08周后,据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与否以及口服中药与否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中医症状改善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对各分层人群的症状改善进行比较,中医症状变化趋势图描述中医症状改善特点。结果:1.对于108周HBeAg、HBV 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人群与108周未转阴人群而言,整体人群来看,108周时,转阴人群在口苦、尿黄、困倦乏力、口黏腻、苔黄腻、口淡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未转阴人群。试验组分层来看,108周时,转阴人群在口苦、口干、身目发黄、口黏腻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未转阴人群。对照组分层来看,108周时,转阴人群在尿黄、困倦乏力、口淡、苔黄腻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未转阴人群。2.对于108周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人群分层来看,试验组对于口苦、舌质色红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口淡改善优于试验组。3.对于治疗108周未达到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人群而言,试验组对困倦乏力、肢体困重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改善明显的症状是身目发黄、脉弦。结论:1.无论整体人群还是试验组或者对照组,108周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人群以肝胆湿热证相关症状改善显著;2.108周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人群,试验组对口苦、舌质色红热象的改善明显;3.对于治疗108周未达到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人群而言,试验组对困倦乏力、肢体困重等湿盛的症状改善明显。
其他文献
银荷方为王永炎院士的临床经验方,由银杏叶、三七、人参、荷叶组成,具有益气通阳,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冠心病,心气不足,心血淤阻证。本课题组前期对银荷方进行了制备工艺研究,建立了银荷方提取工艺和富集工艺,并开展了药效实验关联考量研究,结果表明银荷方富集物组合物活血止血作用最强。本论文主题为银荷方药物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即进行制备物、组合物与组方药味关联质量控制研究,并结合不同配比的组合物药效考量,通过药
心肌肥厚(Myocardialhypertrophy,MH)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Arrhythmia),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信号通路可以抑制Ca2+释放,致使Ca2+在心肌细胞内潴留,引起心肌组织重构以及心肌细胞电生理的相关变化。Ca2+浓度增加后,同时能够
口服给药因方便、快捷、患者适应性强而成为最广泛的给药方式,但很多脂溶性药物,由于其溶解度低,稳定性差,跨膜转运效率低,严重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降低药物的疗效。纳米制剂能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跨膜转运效率,进而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但其跨膜转运效率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转运体介导的纳米制剂能通过将药物靶向到转运体而进一步改善药物的跨膜转运效率,其中小肠上皮细胞寡肽转运蛋白1(
甘草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和调和诸药等作用。由于国务院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因此中药材市场上的商品甘草为栽培甘草。然而,本课题组前期调查研究表明栽培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普遍偏低,难以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最低标准(2.0%),严重影响了栽培甘草的质量以及含甘草中成药的疗效。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甘草中最为重要的活性成分,也是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是一种以反酸、烧心或食物反流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疾病。其病因病机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酸和或非酸性物质反流、食管动力异常、食管内脏黏膜高敏感性、食管黏膜组织的抵抗降低、心理或精神异常等因素有关。目前,针对NERD的治疗多停留在控制症状上,尚不能完全
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东直门医院乳腺科自制中药乳膏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如意金黄散治疗郁滞期乳痈的临床疗效,探讨自制中药乳膏对郁滞期乳痈的临床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疗效,为今后临床上治疗郁滞期乳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一定的参考价值。2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03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乳腺科门诊,符合西医早期急性乳腺炎及中医郁滞期乳痈的诊断标准,并且符合纳入以及排除标准的病例共60例,随机分为
目的评价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并基于“神经源性炎症”探讨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为鼻内针刺治疗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持续性中重度AR受试者分为实验组(鼻内针刺组)和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实验组受试者共接受6次鼻内针刺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受试者每日口服氯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理论研究自国家“七五”规划提出后至今,一直是针灸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针灸对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也有研究集中报道内脏病变在体表穴位的反映,内脏病变时体表穴位往往出现形态异常、温度改变、电阻失衡等病理反映。然而,针刺调节脏腑后其相关体表穴位的改变研究少见报道。以往基于心肌缺血疾病动物模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