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美解释为“羊大为美”,羊代表食物,大代表阶层,人们对于审美的直接需求在于肠胃与味蕾上的满足以及对于权力的渴望。而《汉书.郦食其传》,则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与饮食相关的食俗、食材、形式也会随着文化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迁,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饮食民俗正是这些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民俗。这些饮食民俗并非是孤立、无联系的存在。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扩展,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或吸收、或摈弃,又产生了新的饮食风俗。从加工食品,到制作美食到食用成果,饮食风俗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饮食民俗中不同文化对生产、消费的阐释,也代表社会中物质生活民俗的发展与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生产条件、技术差异、人生礼仪、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审美、政治、社会心理差异等,饮食所满足的不仅生理需要,成为时代文化下多元观念的集合体。消费土食品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市民饮食文化变化的趋势。而对于土食品的消费也不可能单纯的消费的是物理上的,同时市面上也给予了土食品多种标签。在消费世界的今天,成为了消费对象的物品则必须成为消费符号,人们在消费土食品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消费不同的文化符号。而这些赋予土食品之上的文化符号则蕴含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与文化的不同解读。本文从民俗符号的视角出发,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村民以及在上海市松江区的寿县来沪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他们生产与消费土食品的过程,找出附加在土食品上符号的象征意义、建构过程以及显现出的文化表征展现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变革下影响的选择,并阐明了土食品市场繁华的文化原因。本论文由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论组成。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观点。第一章对土食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总结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以寿县当地土食品为蓝本的五种特点。第二章从家庭视角分析,父辈往往从事过农业生产,由于种种原因远离了农事生产,成为带有“乡愁”的离乡者;子辈则从未或者极少从事过农业生产,成为对于“田园生活”的追求者,并由此引出了关于农家乐以及土食品的“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的讨论。第三章则从健康与风险的角度,通过对风险系统的梳理、有关洁净与风险的分类困惑,最终朝向传统养身观的路径,表达了当下人们关于身体的极度焦虑。第四章将土食品的消费研究上升到关于品味与自我表征的讨论,详细说明了土食品带有的稀有性与炫耀性,并被不同阶层的人加以应用,从而形成了土食品消费的顺延与广延。本文使用参与式观察、文献法、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土食品的消费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平行世界中的结果,而是多维度,各方面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土食品被赋予了三个符号象征:健康、乡土以及品味。而这三个符号分别通过个体与自我的角度、个体与社会的角度以及社会与个体的角度形成了人们消费土食品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中传统经验的封存消失、现代科学权威机构的混乱以及现实生活中无法确定的未来导致了人们过分的关注于自我的身体。这种来源于内心的需求引导着人们从过去的“安全世界”中寻找归属感,也正是这种归属感让人们选择了自我社会中的传统以完善以寻求“安全”的存在。回归乡土便成为近代以来人们的热门话题,并且因此催生出了大量关于“去地方性”与“再地方性”的思考。这种关于“再地方性”的市场行为事实上即是一些资本察觉到了隐藏在其中的巨大利益。因为有能力反思与消费这种生活的人们往往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这种社会财富不仅仅包括经济,还包括人脉、自我素质等。这类人群将对于乡土的生活想象赋予了品味的象征,成为了他们炫耀自我身份的标签。这些标签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在现在的消费社会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区隔,他们也成为了普通大众积极效仿的对象。由此,土食品的消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