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秦岭山阳-柞水地区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和闪长(玢)岩脉、印支期花岗岩基以及新元古代岩块,围绕燕山期花岗(斑)岩体普遍发育斑岩-矽卡岩型Cu-Mo-Fe矿化。本文选取山阳-柞水地区9个典型花岗(斑)岩体和三处闪长(玢)岩脉进行了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岩相鉴定、矿物电子探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成岩年代测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探讨区内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源区性质、岩石成因以及成岩构造背景,进而探讨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环境。同时对凤镇-山阳断层开展了40Ar-39Ar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以此对研究区构造活动与岩浆作用及成矿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取得的认识和成果如下。山阳-柞水地区存在新元古代、印支期和燕山期三期岩浆活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864.4-680Ma)以紧贴凤镇-山阳断层带南侧断续分布的板板山杂岩、十里沟二长花岗岩、冷水沟杂岩以及迷魂阵杂岩等岩块为代表,其主要岩性组合包括辉长-辉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以及石英闪长岩等基性-中酸性岩类,在秦岭造山带的俯冲-增生作用过程中,形成了中秦岭地区一条增生混杂岩。印支期岩浆活动(227-199Ma)以研究区北部及西部的东江口、柞水、曹坪以及沙河湾等花岗岩基为代表,主要岩性组合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奥长环斑花岗岩等,岩体中普遍含辉长质-闪长质暗色包体。燕山期岩浆活动(141.5~150.2Ma)以广泛出露于全区的花岗(斑)岩枝、岩株以及闪长玢岩脉为代表,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以及二长花岗岩等岩性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主要暗色矿物有角闪石和黑云母,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和榍石等。山阳-柞水地区燕山期花岗(斑)岩体以及闪长(玢)岩脉为I型花岗岩,总体显高钾钙碱性(少数为钾玄质)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Mg#值变化于19-68之间,大多数介于45~60之间;岩体中黑云母的FeO/(FeO+MgO)与MgO投图结果、角闪石的Ti02和A1203投图结果;池沟岩体中包含有闪长质包体,这些均表明山阳-柞水地区燕山期花岗(斑)岩的岩浆源区为壳-幔混合。花岗(斑)岩体的稀土元素分异显著,LREE/HREE介于9.14~17.92,(La/Sm)N比值大于3,(Gd/Lu)N介于1-2之间,无明显Eu异常;富集K、Rb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Sr低Y和Yb、高La/Yb、高Sr/Y等微量元素组成,显示一定的埃达克质特征。锆石εHf(t)值为-4.50~2.17,平均-1.11暗示浆源区为高度混合的壳-幔混合岩浆,且以地壳熔融组分为主;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0.9-1.6Ga,集中于1.2-1.4Ga,说明南秦岭中-新元古代地壳增生形成的基性物质重熔岩浆应为研究区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岩浆源区。矿物学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共同表明山阳-柞水地区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属碰撞后花岗岩。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秦岭造山带南北向外部挤压作用消失,造山带转为强烈的伸展,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壳-幔混合型岩浆,上升侵位形成了研究区的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山阳-柞水地区广泛发育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斑岩型蚀变,并已发现池沟、冷水沟等多个斑岩型矿床(点),花岗(斑)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与大陆碰撞型斑岩矿床相近,成岩构造背景也与大陆碰撞型斑岩矿床相吻合。但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深度较深(8~14km), 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不明显,花岗(斑)岩体Sr含量不够高,Mn值较高,Y、Yb值较高,Sr/Y和La/Yb比值相对较低等,与国内外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存在一定差异,制约了本区斑岩成矿作用,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化强度普遍不高,可能蕴藏着中-小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