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inflation targeting)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该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外的政府机构或者两者联合宣布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直接对以“通货膨胀目标”为主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负责,不对其它中间变量承诺并实际承担责任。该货币政策框架赋予了中央银行进行工具选择和操作的高度相机抉择权力,为了规避动态不一致性和获得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透明度和责任约束成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附加特征和要求。 论文不是简单的案例分析,也不是关于如何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指南,论文集中于解释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由,这包括各种货币政策框架的比较研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适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探索了中国货币政策可能的发展方向。 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很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任何货币当局所执行的货币政策非规则就是相机抉择的。其实不然,如果将相机抉择权力理解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的灵活操作的空间,则几乎所有的货币政策都是某种程度的相机抉择与规则的组合。按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操作的逻辑顺序,可以将货币政策框架划分为操作目标规则、中介目标规则和最终目标规则,这三类货币政策规则所具有的相机抉择能力是逐级增加的。基于此,论文对各种货币政策框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货币政策实践针对各种货币政策规则的优劣可以作出的制度安排和具体措施,给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存在合理性。 论文从确定性过渡到不确定性(冲击),从简单金融结构过渡到复杂金融结构,以金融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框架选择为理论逻辑,利用能够反映金融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经济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或者信息变量的适用性,论证信息变量方法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是复杂多变的金融结构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论文针对“通货紧缩”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或者说对货币政策构成挑战的现实,论证基于“最优通货膨胀率”研究结果的“通货膨胀目标”是零附近的一个区间,“反通货紧缩”和“反通货膨胀”都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要义。作者将“通货紧缩”看作一种价格表现的同时,发掘造成这种价格持续下跌的表象背后的供求因素,在总供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通货紧缩”有“好”“坏”之分,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通过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能够及时阻止出现“坏”的通货紧缩;作者区分了“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指出货币贬值和经济结构调整分别是应对“流动性陷阱”的短期和长期方案。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解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组成,包括指认条件、附加特征、基础条件和操作模式。 论文最后检验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际效果和利率在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中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证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所具有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