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侬智高是北宋王朝广南西路的邕管羁縻州之一广源州的依氏首领,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四月初六日发动了震撼岭南、影响深远的反宋战争,至次年正月十八日弃邕州而往特磨道(后转至大理)止,历时8个多月。历代史家虽对依智高起兵事件多有记载,却扣上了“叛贼”的罪名。当代学者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他们关注的焦点较多集中在侬智高起兵性质和历史意义、侬智高的出生地和国籍问题、侬智高起兵被镇压后的下落等问题。即使学界对这些问题做了长时间的研究,并得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却还是没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相关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本文研究的焦点并不是继续以上相关问题的讨论,也不打算还原“历史的真相”,而是在收集官方史家、民间记忆与外国学者在依智高起兵失败后,对其人、其事的态度和看法的基础上,发现封建文人用贬义文字记录并流传下来的是侬智高与北宋王朝、当地人民发生冲突的历史记忆;但在壮族民间的神话传说、庙宇、纪念仪式等民间记忆符号中,都将侬智高表述成抵御外侵、反抗压迫的民族英雄甚至保护神;此外,在越南高平等地也有关于侬智高的故事传说,祭祀庙宇,当地岱族、侬族也把侬智高当成是民族英雄和祖先神;甚至当代日本和西方的学者也对依智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分析。当代依氏族群面对这些不同历史记忆下的依智高形象,又会作出何种认同选择?本论文试图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侬氏族群面对不同的历史记忆所作出的认同选择进行叙述。北宋中叶以降的侬氏族群,面对北宋的高压政策,有的只能被迫选择朝廷的改姓政策,有的为避株连而选择了迁徙他乡;到了民国时期,侬氏族群仍然不敢公开谈论侬智高,只能通过“隐喻”的方式,暗地纪念依智高,此时依氏族群对祖先侬智高的认同已被淡化。但是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氏族群在新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开始通过文献的书写、家族历史记忆的重构和民间仪式的恢复来重新建构自己的家族历史,完全去除封建文人的贬义言辞,将侬智高建构成符合民族一国家发展需求的民族英雄形象,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世代侬氏族群对侬智高的认同态度。本论文在总结出依氏族群对侬智高及其起事态度的基础上,最后分析造成这种认同选择的原因,主要是受当局统治者的政策所左右。在封建统治阶级企图消除侬智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时,采取打压的态度和政策,此时的依氏族群为了生存的需要,才不得已隐藏自己对族群祖先的认同;在进入了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当代政府为了团结各族人民,开始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和历史,依氏族群意识得到复苏,为了族群的永续发展,团结和凝聚族人,族群精英依靠政策的鼓励开始重新建构祖先历史。在这个认同变迁的过程中,族群和文化精英都是根据政策的改变而作出了自己的认同选择。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处理民族历史问题时,到底政府应该如何协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而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侬氏族群对祖先侬智高的历史记忆和认同选择的转变,认为国家在处理类似民族历史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历史的失误,聆听边缘族群的需要,善于引导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笔者认为,探讨族群历史的建构,不是辩论“历史事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力图打破以往历史叙述结构的稳定性,转而关注族群叙述,以及他们的叙述给本族群所带来影响。本论文通过研究侬氏族群在面对不同记忆下的依智高起事时所作出的认同态度和认同内容,其目的在于为理解侬智高起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拓展我们对侬智高及其他历史上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并且为民族一国家处理民族历史问题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