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生长发育、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论文以江西省新余市和吉安市为研究区,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ii)、檫木(Sassafras tsumu)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低效或受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或同一树种其低效或受灾程度的不同划分为8种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林分特征等因素分别制订相应的经营措施,主要包括补植、间伐补植、除萌补植以及重新造林4种。通过对各类型固定监测样地4年的连续调查与样品测定,分析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以及林分碳密度的短期影响,为低效林或受灾林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经营措施对不同低效或受灾林的林木单株胸径及单株材积的影响不尽相同。湿地松受灾林Ⅰ、拟赤杨受灾林、杉木受灾林以及檫木受灾林采用补植经营措施后,4年间其林木单株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有所提高,单株胸径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0.00%、37.50%、17.65%、4.54%;而单株材积生长量则分别比对照增加36.58%、12.80%、6.62%、3.05%。马尾松低效林Ⅰ、马尾松低效林Ⅱ采用间伐补植经营措施后,4年间马尾松低效林Ⅰ的林木单株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得到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77.78%、109.68%;而马尾松低效林Ⅱ的林木单株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则分别比对照减少20.00%、29.54%。杉木低效林采用除萌补植措施后,4年间其林木单株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0.43%、20.49%。湿地松受灾林Ⅱ采用重新造林措施后,4年间其林木单株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有所降低,分别比对照减少13.64%、24.59%。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湿地松受灾林Ⅰ、湿地松受灾林Ⅱ、马尾松低效林Ⅰ、马尾松低效林Ⅱ、杉木低效林及拟赤杨受灾林的作业与对照样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杉木受灾林、檫木受灾林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补植措施对湿地松受灾林Ⅰ、拟赤杨受灾林、杉木受灾林以及檫木受灾林4种类型的林分及各层次碳密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对乔木层碳密度均不显著(P>0.05);凋落物层碳密度表现为湿地松受灾林Ⅰ、檫木受灾林以及拟赤杨受灾林极显著增加(P<0.01),杉木受灾林显著增加(P<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表现为檫木受灾林显著增加(P<0.05),杉木受灾林和湿地松受灾林Ⅰ极显著减少(P<0.01),拟赤杨受灾林影响不显著(P>0.05);而土壤层碳密度的增量均为对照样地大于作业样地,除拟赤杨受灾林表现显著外(P<0.05),对其他3种类型均不显著(P>0.05)。林分总碳密度4年增长量除湿地松受灾林Ⅰ比对照增加0.27 t/hm~2外,拟赤杨受灾林、杉木受灾林和檫木受灾林分别比对照减少4.66 t/hm~2、0.42 t/hm~2和3.16 t/hm~2,其中,拟赤杨受灾林降低显著(P<0.05),其他3种类型不显著(P>0.05)。(3)间伐补植措施对马尾松低效林Ⅰ、马尾松低效林Ⅱ的林分各层次及总碳密度的影响表现为:乔木层碳密度的增量均呈减慢趋势;马尾松低效林Ⅰ的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减少(P<0.01)和显著增加(P<0.05),而对马尾松低效林Ⅱ的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密度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土壤层碳密度的增量均为对照样地大于作业样地,其中马尾松低效林Ⅰ表现显著(P<0.05),马尾松低效林Ⅱ表现不显著(P>0.05)。林分总碳密度4年增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且马尾松低效林Ⅰ、马尾松低效林Ⅱ的增量分别比对照减少4.91 t/hm~2、0.88 t/hm~2。(4)除萌补植对杉木低效林乔木层、凋落物层碳密度的增加有显著影响(P<0.05),而林下植被层碳密度则显著减少(P<0.05),对土壤层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林分总碳密度4年增长量比对照减少3.92 t/hm~2,但差异不显著(P>0.05)。(5)湿地松受灾林Ⅱ实施重新造林后,其凋落物层碳密度显著增加(P<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均显著减少(P<0.05),对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林分总碳密度4年增长量比对照减少8.54 t/hm~2,且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