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是人类社会特殊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与自然环境相适宜、与多种文化所交融的营造观念。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与地域文化衰落现象。研究传统民居的地理问题,揭示其多样性与地域性特征,因地制宜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这一地域文化载体,是当下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立足地理学,结合建筑学等多学科,以甘肃省现存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院落空间和建筑单体的平面形制出发,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查,采用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与地统计模型、建筑学中的空间句法模型、统计学中的数学分析等定量方法,结合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等定性方法,探究甘肃省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特征,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与文化内涵,旨在指导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地域新民居的营造设计,为城乡规划与建设提供新思路,启迪区域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甘肃省传统民居的类别呈现出地域分异特征。河西走廊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为堡寨、庄窠、传统合院及毡帐式建筑;兰州、白银、定西所在的陇中一带以传统合院、窑洞、堡寨为主要民居类型;临夏州以传统合院和庄窠式民居最为常见;甘南藏区最典型的民居是当地特殊的藏式碉房、毡帐以及藏式榻板房;陇南地区是甘肃省板屋建筑最多的地区,其次还有部分羌、藏式碉房及传统四合院;天水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群,故当地最主要的民居类别为传统合院;平庆地区是甘肃省最大的窑洞聚集区,同时还存在部分合院式民居。其次,甘肃省不同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平面布局蕴含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采用空间句法模型,分析武威民勤瑞安堡、兰州榆中罗家大院、临夏东公馆、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庆阳李宅窑洞院5处典型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组构特征,解读其背后不同的地域文化:以瑞安堡为代表的河西地区的传统民居院落重视安全防患,遵循实用为先,同时具有以祠堂庙宇为依托的血缘宗族观念;以罗家大院和南宅子为代表,陇中与陇东南两地的传统民居院落最重视宗法礼教的居住制度,居住者有着内省中庸的居住性格,还追求步移景异的审美;以东公馆为代表的河湟谷地伊斯兰文化区的民居院落遵循民族融合的观念,营造灵活生动的院落景观;以庆阳李宅为代表,陇东黄土梁塬地区的窑洞民居院落是追求建筑实用性的最典型产物。第三,在院落基础上探究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状、平面朝向、平面尺度三方面的地域分异特点。(1)甘肃省普通土木石结构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状多样:“虎抱头”式多出现于天水、临夏等回族民居中的正房堂屋;檐廊式房屋多见于兰州、天水、张掖等在过去经济、文化资源占有量大的地区;“钥匙头”式的房屋多应用于临夏民居院落的角楼耳房;“一出檐”式是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单体所采用的平面形状。陇东、陇中等地的窑洞民居带耳室的房屋平面形状有“「”字形,“丁”字形,“十”字形等,不带耳室的有“一”字形和“凸”字形等,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平面形状。(2)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朝向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不同地区的房屋在不同主导因素下择向:普遍首要考虑日照和通风,建筑最佳朝向为南或偏南;河谷、山地一带的传统民居多选择“背负冠山、面环带水”的建筑朝向,以追求一种理想的山水格局;一批过去从事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商贸型城镇或村落,为满足商贸功能,民居建筑多临街修建,面街而筑,宅店结合;兰州、天水、张掖等过去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中,官僚富商的宅院注重风水观念,热衷于负阴抱阳、坐北朝南,以实现一种自然需求之上趋吉避凶、彰显家道的居住理念;临夏地区的一些回族民居因宗教习俗,以西为尊,故房屋多面东而开。(3)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平面尺度在空间上形成大阶梯-小圈层的地域分布结构。具体表现在河西-陇中-陇东三个变化阶段,房屋依次由内向封闭型到宽敞开阔型再到内向封闭型。三处小尺度的圈层结构表现为:以房屋面宽大进深小的武威凉州为中心、以房屋面宽小进深大的会宁县为局部中心和以房屋面宽大进深小的陇南为中心的三个圈层结构。房屋基底面积表现出南部大、中部次、东西小的空间分异结构。(4)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平面形制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自然、人文因素及建筑科学技术的影响,其中自然要素包含气候条件、地质地貌、建筑材料等,而人文要素则包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伦理制度、民族宗教信仰等。最后,针对甘肃省传统民居地域分异特征,从现存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地域新民居的传承再生、相关规划与政策的支撑以及挖掘地方文脉四个层面提出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