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1990年中国颁布了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的中、英文版,2006年又出版了该标准的修订版《腧穴名称与定位》。2006年1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国际标准《针灸经穴定位》;2010年2月1日针灸经穴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出版。针灸经穴定位的标准化,规范了临床操作,促进了针灸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国际间学术交流,为针灸医学在国际上的有序传播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同时也导致部分临床医生过分拘泥于腧穴的固定定位,而忽略了“寻穴”、“揣穴”的必要性,导致临床疗效不佳等问题。腧穴并非孤立的、静止的位于“皮肉筋骨”上的点,而是与经气相通、能够反应经气功能变化的部位。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其功能为“行血气,营阴阳”,因此脏腑、经脉、腧穴三者密切相连,腧穴会随着脏腑经脉气血的不同状态而产生变动。即腧穴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治疗效应随着人体脏腑气血的盈亏虚实、机能状况的强弱盛衰而不断变化,腧穴的这一特性,被称之为动态性。“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自古针灸医师即已认识到腧穴的动态性特征,并常通过“寻穴”、“揣穴”等来获得真穴,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腧穴的功能强弱及体表范围大小会随脏腑经脉气血的变化而变化,且在病理状态下其体表范围还会扩大。目前,关于腧穴的动态性研究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并无较为客观的试验数据支持该理论,关于腧穴体表范围大小的相关研究亦甚少,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测量腧穴在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压痛反应及其体表压痛范围,用客观的试验数据,对腧穴的动态性特征进行研究。[方法]以15-35岁的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痛经组的痛经期和非经期、健康组的月经期和非经期,测定双侧脾经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压痛的出现情况、压痛值(VAS值)及压痛阈值;以受试者的双侧脾经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标准定位为基准点,检测脾经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压痛区域,测量三穴的体表压痛区最敏感点、最远点到标准定位点的距离,并观察三阴交、地机穴压痛区与相邻经络的位置关系。[结果]试验一脾经腧穴的压痛反应研究1.月(痛)经期、非经期的压痛出现率比较三阴交、阴陵泉穴的压痛出现率,在痛经组和健康组的月(痛)经期、非经期均非常高,达94%-100%,组间、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机穴的压痛出现率,在痛经组痛经期(88.3%)较痛经组非经期(63.3%)、健康组月经期(51.7%)显著升高(P<0.05),在痛经组非经期较健康组非经期(31.7%)显著升高(P<0.05),而健康组月经期与健康组非经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月(痛)经期、非经期的压痛值、压痛阈值比较痛经组痛经期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压痛VAS值均分别显著高于痛经组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健康组非经期(P<0.05);痛经组痛经期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压痛阈值均分别显著低于痛经组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健康组非经期(P<0.05);健康组月经期与非经期比较,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压痛VAS值和压痛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痛经组非经期与健康组非经期比较,三阴交、地机穴的压痛VAS值和压痛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痛经组非经期较健康组非经期阴陵泉穴的压痛VAS值显著升高(P<0.05);痛经组非经期较健康组非经期阴陵泉穴的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3.脾经腧穴之间的压痛反应比较在痛经组和健康组的月(痛)经期,三阴交、阴陵泉穴均呈现较地机穴显著升高的压痛出现率和压痛敏感度(P<0.05),其中,在痛经组的痛经期,阴陵泉穴呈现较三阴交穴显著升高的压痛敏感度(P<0.05),在健康组的月经期,三阴经、阴陵泉穴的压痛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痛经组的非经期,阴陵泉穴呈现较三阴交、地机穴显著升高的压痛敏感度(P<0.05);在健康组的非经期,三阴交、阴陵泉穴较地机穴更容易出现压痛反应(P<0.05),而三穴的压痛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二脾经腧穴的体表压痛范围研究1.体表压痛区最敏感点的分布范围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体表压痛区最敏感点到标准定位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痛经期,分别为0.597-0.796cm、0.565-0.903cm、1.069-1.528cm;在痛经组非经期,分别为0.574-0.8443cm、0.515-0.974cm、0.713-1.07cm;在健康组月经期,分别为0.586-0.778cm、0.656-1.031cm、0.707-1.089cm;在健康组非经期,分别为0.598-0.806cm、0.571-1.156cm、0.552-0.86cm。三阴交、地机穴的体表压痛区最敏感点分布范围,在痛经组和健康组的月(痛)经期、非经期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陵泉穴的体表压痛区最敏感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痛经期与健康组月经期、健康组月经期与非经期、痛经组非经期与健康组非经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痛经组痛经期较非经期显著增大(P<0.05)。2.体表压痛区最远点的分布范围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体表压痛区最远点到标准定位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患者的痛经期,分别为1.5112-1.7788cm、1.553-1.918cm、2.166-2.628cm;在痛经患者的非经期,分别为1.6302-1.8964cm、1.462-2.012cm、1.869-2.201cm;在健康女性的月经期,分别为1.2979-1.4970cm、1.399-1.733cm、1.752-2.152cm;在健康女性的非经期,分别为1.3444-1.5591cm、1.24-1.77cm、1.445-1.793cm。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体表压痛区最远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痛经期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与非经期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阴交、地机穴的体表压痛区最远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痛经期较健康组月经期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陵泉穴体表压痛区最远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痛经期较健康组月经期显著增大(P<0.05);三阴交、阴陵泉穴体表压痛区最远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非经期较健康组非经期显著增大(P<0.05),地机穴的体表压痛区最远点的分布范围,在痛经组非经期与健康组非经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体表压痛区与相邻经络的位置关系三阴交穴的体表压痛区与脾经-肝经分界线的相交率,在痛经组和健康组的月(痛)经期、非经期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阴交穴体表压痛区与脾经-肾经分界线的相交率,在痛经组痛经期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与非经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痛经组痛经期较健康组月经期显著升高(P<0.05),在痛经组非经期较健康组非经期显著升高(P<0.05);地机穴体表压痛区与脾经-肝经分界线的相交率,在痛经组痛经期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与非经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痛经组痛经期较健康组月经期显著升高(P<0.05),在痛经组非经期与健康组非经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具有反映痛经急性发作这一病理状态的作用。2.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压痛VAS值、压痛阈值随女性月经的生理、病理状态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动态性。3.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的体表压痛区最敏感点的分布范围、最远点的分布范围、与邻经的位置关系随女性月经的生理、病理状态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动态性。4.年轻未育女性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均存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穴痛敏感现象,三阴交、阴陵泉穴较地机穴更容易出现该现象。5.三阴交、阴陵泉穴在痛经患者和健康女性的月(痛)经期均呈现较地机穴更高的压痛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