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运用手术切开人工错位内固定的方法建立胸椎小关节错位致胃脘痛的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脊椎病因所致内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系统观察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错位引起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病因不明及临床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胃脘痛等胃肠道疾病,寻求一条新的诊治途径。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兔9只,适应性饲养2周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旋转式错位组(n=3)和倾仰式错位组(n=3)。在全麻下行切开人工错位内固定手术。手术切开人工错位后,用自制小关节错位器械固定,使相应椎间关节处于旋转式错位或倾仰式错位。对照组在棘突两旁放入固定器械,但不造成小关节错位。三组动物均于手术后第14周时,在麻醉后拍摄胸椎正侧位X光片、行胸椎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错位手术后各组动物的错位器械是否松动或脱落、胸椎生理曲度、胸椎椎间隙、胸椎棘突的位置、胸椎小关节位置、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以及胸椎上下关节突骨质增生等的变化情况。空气栓塞致死开腹,经肉眼观察后,各组动物均切取胃窦部组织各1块,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于光镜下摄片。进入临床研究的53例胸椎小关节错位合并有胃脘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6)两组。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根据小关节错位类型选择相应手法进行复位;对照组运用传统脊柱推拿手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情况。对龙氏正骨推拿手法与传统脊柱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合并有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三组动物胸椎X线观察分析:旋转式错位组,错位固定器械固定良好,无脱落或松动;椎体前后缘及胸椎上下关节突未见明显骨质增生;多个胸椎棘突偏离正中线,椎间关节呈旋转式错位;胸椎可见不同程度的侧弯侧摆,呈“C”或“S”型侧弯变形。倾仰式错位组,错位固定器械固定良好,无脱落或松动;椎体前后缘及胸椎上下关节突未见明显骨质增生;多个胸椎棘突间隙宽窄不一,椎间关节呈倾位或仰位式错位;胸椎生理曲度较对照组变直,椎体前后缘连线可见不同程度中断和/或成角。对照组,正侧位片见胸椎生理曲度正常,未见骨质增生,棘突无偏移,椎间关节无错位表现。三组动物胸椎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旋转式错位组,CT三维重建可见多个胸椎棘突偏离正中线,椎间关节呈旋转式错位;脊柱不同程度侧弯,呈“C”或“S”型侧弯变形。倾仰式错位组,CT三维重建可见错位固定器械固定良好,多个胸椎棘突间隙宽窄不等,椎体前缘连线欠光滑连续,椎间关节呈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对照组,CT三维重建正面观,脊柱呈一直线,无棘突偏移;侧面观,生理曲度存在,各胸椎棘突间隙宽窄相等,椎间关节无错位表现。病理形态学观察:旋转式错位组和倾仰式错位组胃窦部组织HE染色观察可见细胞变性,溃疡形成。对照组胃窦部组织HE染色观察正常。两组患者治疗2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实际进入统计学处理的病例共计51例。治疗组(n=26),治愈20例,好转4例,无效2例;对照组(n=25),治愈10例,好转7例,无效8例;治疗组治愈率为76.9%,对照组为40.0%,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8.0%,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开人工错位内固定的方法,可用于胸椎小关节错位动物模型的建立。胸椎小关节错位可以影响相关内脏的生理功能,出现临床病理症状;小关节长时间处于错位状态,甚至可使相关内脏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胸椎5~12小关节错位会引起胃脘痛;胃窦部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细胞变性,溃疡形成。龙氏正骨推拿疗法在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致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脊柱推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