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中国的艺术生态中,所谓“当代艺术”是有其特定指向的。身处“当代艺术”之中的艺术家,向来以其前卫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特立独行的印象。不过,随着时代状况和制度环境的变迁,他们的身份和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艺术市场过于紧密的亲和关系,让人们更习惯于将其形象与艺术品高昂的成交价格联系在一起。原本多元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形象也因此而越来越同质化、单一化。但事实上,这一形象并不能准确反映他们在当下语境中的整体样貌。尤其是借助汶川地震这一特殊的言说背景,中国当代艺术家所表现出的身份建构意识远为多样化和复杂化。具体而言,2008年的汶川地震作为我国近年来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难,所引起的社会关注是史无前例的。在一定意义上,这场灾难的发生恰恰给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与社会现实发生直接关系,并以多重身份进入公众视野的机会。为此,本文将汶川地震后的艺术家行为作为基本考察对象,试图借灾难这一鲜明展现自然和社会互构性的特殊背景为棱镜,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形象在今天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全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身份与形象问题。首先,艺术品赈灾义拍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救援的主要形式。它既反映出艺术家自我身份建构的一种多元“回归”,又强化了其与资本意识形态难舍难分的暖昧关系。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家反映灾难的艺术品创作,则是他们表明立场、表达观念的基本途径。一方面,这成为其扭转自身形象一个契机;但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当代艺术家与灾难的关系仍然是疏离的,将灾难景观化和资本化的趋势的存在导致艺术品难以呈现真正的灾难。最后,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灾难中的各种诉求,目标最终都指向其初登“当代艺术”舞台时所刻意强化的一个身份特征:具有一定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在总体上,这种诉求还只能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家面向艺术体制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的起点。总之,本文从中国当代艺术家灾后所进行的艺术品义拍和艺术品创作入手,通过分析艺术家与艺术界体制及艺术市场、艺术家与艺术品创作、艺术家与灾难等多方面的关系,考察在灾难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整体形象特征。这其中主要包括当代艺术家的角色向人文学者、社会慈善工作者等更多元化角色的跨界和转向,在此基础上则更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向知识分子角色“回归”的可能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