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引用经典消费假说、消费过度敏感性理论并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比较强的消费习惯性,消费不仅与当期的收入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前期消费的影响,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仅瞻前而且顾后;改革开放后期的消费习惯要强于改革前期,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后期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稳定,进而使得消费比较平滑;在样本期1985-1997期间的农村居民的储蓄财富效应系数为负,表明此阶段的农村居民当期消费与上期期末存款余额呈反向关系,即当后者增加时农村居民当期消费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此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经济比较薄弱,充满许多不确定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并且农村居民还存在储蓄传统,使得当储蓄余额增加时消费会减少。与之相反,样本期1998-2009期间农村居民储蓄财富效应为0.019,农村居民上一期储蓄余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当期消费将增加0.019个百分点,表明此阶段存在财富效应;在样本期1985-1997年期间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53和0.607;在样本期1998-2009期间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587和0.954,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系数在0.61-0.82之间波动,要高于发达国家的0.2-0.6的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对当期收入具有较强过度敏感性,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将有利于社会总消费增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当引入利率以后,除了北京、上海、山西、四川、贵州、新疆和广西这7个省份外其余的22个省份的估计的利率系数小于零呈反向关系。根据拉姆齐的结论,这22个省份的农村居民属于风险偏好型的,利率的收入效应要小于替代效应,这说明利率的下调将会增加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动态分析。从分析中可以得出,持久收入、暂时收入、自然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流动性约束都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市场不确定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最大,其次是持久收入、自然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暂时收入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为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应稳定市场农产品价格,增加居民持久收入,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救助,减少流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