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点”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高频结构,在汉语学习中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语言点,字面意义简单,该结构用在名词前,表示少量,用在形容词、动词前做状语,表示程度轻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但在实际使用中“有(一)点+X”,并不总是表示量少和程度轻微,有时它还会和高量的事物或者高程度的状性质或态共现,在其中,弱化说话者对所述事物或者状态的往往是不好的评价和态度,缓和语气,有利于交际的顺利完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一)点”在表达中侧重其语用功能。而这一点是教学者和研究者很少去关注和研究的。本文尝试从构式的角度去在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全面地分析该结构,以期对该构式有一个系统准确的了解,完善汉语本体研究,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有效的建议。我们采用语料描写和归纳分类的方法以及文献法、重新分析法等方法对构式“有(一)点+X”进行研究。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属于汉语本体研究,第四章属于汉语应用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构式理论和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对己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第二章为构式“有(一)点+X”的共时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式“有(一)点+X”肯定、否定两种形式的对应关系构式“有(一)点+X”的否定形式为“没有一点+X”“一点X也没有”一点(也)不+X”,两种形式中相同的部分是“一点”,一般来说,一个句子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中相同的部分意义相同。该构式的否定形式中“一点”表示最低量和最低程度,因此,当肯定形式中的“一点”所对应的事物越趋于微量和低程度,“有(一)点”的语用功能越弱时,构式的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越对应,反之则越不对应。2.构式“有(一)点+X”的典型意义该构式按照语法结构分为“有+[(一点)+NP]”和“[有(一)点]+AP/VP”。构式义处在非典型到典型的连续统中。单独看“点”的意义是表示微量和低程度,对于被“有(一)点”修饰的事物实际的量越趋于微量,程度越趋于低程度,语用义越不凸显,构式义越不典型;被该构式修饰的事物的实际的量或者程度越高,该构式的语用功能越突出,构式义越典型。对于“有+[(一点)+NP]”来说,构式义典型与否和NP的抽象程度相关,NP越抽象,构式义越典型;对于“[有(一)点]+AP/VP”来说,构式义典型与否和AP/VP的感情色彩相关,AP/VP越趋于消极意义,构式义越典型。我们归纳出构式的典型意义如下:a X的存在b X的量或者程度具有主观性,无需表明或者不确定量或者量不重要。c弱化X,委婉表达。构式所处语境主观性越强,构式所表示的意义越典型。有一些方式来加强构式的主观性,比如前加确认副词“确实”等。3.构式“有(一)点+X”的语用功能“有(一)点+X”具有表达和评价、判断的表达功能,形式上弱化事物的量者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功能上弱化说话者的某种态度和情感,缓和语气,得以维护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实现维护自我形象、维护他人形象等多种交际意图。第三章为构式“有(一)点+X”的历时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点”的历时研究“点”的词义和词类与构式“有(一)点+X”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当“点”开始作为不定量词时,构式才能够形成。经我们对语料的调查统计发现,“点”在唐朝时开始出现表形状兼表量的用法。但是构式的形成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表达一定的语用意义,具有委婉表达的功能,在唐朝时,“(一)点”还不具备该功能。2.构式“有(一)点+X”的出现及形成途径研究发现,构式“有(一)点+NP”在元朝开始出现,在明朝正式形成。构式“有(一)点+AP/VP”在明朝出现,成熟于清朝。“有(一)点+AP/VP”是由“有(一)点+NP”慢慢演变而来,其演变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焦点突出和语言形式简化,还有一种是构式“有(一)点+NP”后加的名词性成分逐步扩展演变为谓词性成分。第四章为汉语教学中的构式“有(一)点+X”的研究。“有(一)点+X”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点,我们分析了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关于“有(一)点”的语例,发现留学生的使用偏误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搭配偏误,一种是混用偏误。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该语言点,我们对教材编排和课堂讲解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五章为结语。构式“有(一)点+X”是一个多维的语言点,它不只是语义层面和语法层面的,它还具有语用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意义。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该构式进行研究,但限于笔者的认知水平和学术能力,可能在对该构式的历时研究中,对语料的归纳分类不是完全的准确;而且,关于该构式在汉语教学中的教材呈现和课堂讲解,仅仅基于个人经验,举例较少。如果想要透彻解决该构式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则需要更大范围地去调查研究,探讨出一个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之后的研究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