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近些年来我国新兴的一种生态高效的新技术养殖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产的前提下,在稻田中开设环沟,高效合理的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提高农民务农的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稻-虾种养模式中还没有相对系统的饵料投喂模式,对克氏原螯虾对于稻田资源的利用情况也不够清晰,本研究通过优化投喂饵料C/N的方式探索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食性状况,结合成虾营养成分的分析,探索合理的稻虾种养投喂模式,同时在稻虾连作期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质的影响,为连作期间天然饵料的培养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中富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该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碳源(麸皮、葡萄糖)调节“碳/氮”(C/N),提高氮素利用率,丰富天然饵料密度。该实验设置组A(饲料组C/N:8)、组B(饲料麸皮组C/N:12)、组C(饲料麸皮葡萄糖组C/N:16)三个组别进行投喂。根据克氏原螯虾体重分为三个等级:1级小规格(2535 g),2级中规格(3545 g),3级大规格(45 g以上)。通过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各组小龙虾食性。结果显示:(1)不同C/N投喂组中不同规格成虾肌肉的δ13C和δ15N值均较本底显著降低(P<0.5),成虾肌肉的δ13C值随投喂饲料C/N的增加而下降,B组不同规格成虾肌肉的δ15N值均较其他两组高。同一C/N投喂处理组中,1级小规格成虾肌肉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为最高。(2)通过食性分析,组A中不同级别规格的小龙虾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占比38.03%44.17%,组B中饲料仍为不同级别规格的小龙虾的第一食源,但是占比下降为22.13%25.35%,组C中1级小规格成虾虾中有机碎屑为第一食物来源占19.93%,2级中规格成虾及3级大规格成虾的第一食物来源饲料进一步下降为18.85%和19.4%,组B及组C中浮游动物、藻类、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天然饵料食源占比均较组A显著增加。通过对稻虾共作、连作周期下不同C/N投喂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可食率、丰满度及可食部分的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各组雄虾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丰满度及总可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B和组C雌虾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组A(P<0.05),组A的性腺指数显著高于组B和组C(P<0.05),组C雌、雄虾的出肉率均最高,组B雌、雄虾的丰满度均最高。整体呈现出雌虾肝胰腺指数、总可食率高于雄虾,而雄虾的出肉率和丰满度更高。(2)各组克氏原螯虾雌、雄虾体的可食部分的常规生化组成含量除雌虾肝胰腺粗蛋白含量呈现组C显著高于组B外(P<0.05),其余各项生化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呈现出雌虾的肌肉和肝胰腺的总脂高于雄虾,雄虾的肌肉和肝胰腺含水率及肝胰腺粗蛋白高于雌虾。(3)各组中雌虾及雄虾肌肉的主要饱和脂肪酸均为C16:0和C18:0,除组C雄虾肌肉中C20:1n9显著高于组B外(P<0.05),其余各项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A雄虾肝胰腺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高于组B和组C(P﹥0.05),组C雄虾肝胰腺中C18:1n9显著高于组A和组B,组B雌虾肝胰腺的∑SFA、∑MUFA和∑PUFA均显著高于组A和组C(P<0.05),且∑n-6PUFA显著高于组C(P<0.05)。(4)各组克氏原螯虾肌肉及肝胰腺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9种必需氨基酸,肌肉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雌虾肌肉的必需氨基酸评分高于雄虾,其氨基酸总含量也高于雄虾,各组克氏原螯虾肌肉中各氨基酸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稻-虾连作期间不同C/N投喂模式下不同秸秆处理还田后的稻田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水体溶氧变化规律一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组B无论秸秆还田方式如何,溶解氧下降幅度均略高于其他组,期间溶氧处于4.6mg/L6.5 mg/L。各组水体pH变化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处于7.27.9之间波动,秸秆粉碎条件下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pH变化更剧烈。水体中的总氮和铵态氮呈现先小幅上升后大幅上升的趋势,TP则呈现一致下降的趋势,硝态氮的变化无明规律,亚硝态氮含量均低于0.01 mg/L。综上,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通过调节投喂饵料的C/N,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对于稻田中天然饵料的利用率,且对克氏原螯虾的出肉率、丰满度及可食率及常规生化成分无显著影响,其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存在个别差异,可能与投喂饵料及摄食的天然饵料的营养组成有关,但综合分析,同投喂颗粒饲料的克氏原螯虾比较,调节C/N投喂的克氏原螯虾仍为营养价值丰富的水产品。这种投喂模式的脂肪营养是否能满足雌虾的性腺发育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该试验条件下,稻虾连作期间水质更多受克氏原螯虾密度、活动及投喂饵料量决定,不受投喂饵料C/N和秸秆是否粉碎的影响。后续还需在大规模稻虾种养系统生产实际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