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对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即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形成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发生机制有两方面:其一为动脉狭窄引起狭窄远端脑血流呈低灌注状态,造成相应供血部位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其二为易损斑块不可预测地突发破裂,血小板激活,从而形成血栓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引发脑梗死。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易损斑块突发破裂是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因其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强、安全、价廉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成为脑血管病变筛查的首选检查,也是诊断脑卒中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之一。既往研究提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客观有效的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的程度、位置、区域及范围,TCD能够有效的评价颅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及诊断血管狭窄,并且其应用价值也获得公认;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TCD检查,能够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并识别易损斑块,对预防脑卒中及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应用这两种超声技术,理论上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部供血情况的评估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这方面的大样本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此。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评价颈动脉斑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并对颈动脉狭窄和易损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评价缺血性脑卒中联合应用颈动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同期因“头晕、头疼”等症状就诊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及TCD检查,病例组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对照。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发病率、超声影像学特点及TCD结果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均比对照组高,吸烟、酗酒率亦较对照组高;病例组的内中膜增厚发病率亦明显多于对照组;300例病例组斑块检出率为75%,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33%,病例组斑块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斑块均在颈膨大处和颈内动脉起始处多发;病例组斑块超声特点:形态以不规则居多,且内部回声特点多为低回声、不均质回声;斑块内钙化的发生率的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在缺血侧及非缺血侧检出斑块的特征,脑缺血侧的斑块特点(90例)多为形态不规则、表面有溃疡形成、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与非缺血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脑缺血侧的斑块特点(74例)多为形态规则、纤维帽完整表面无溃疡形成、均质回声(多为强回声或等回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钙化的发生率,缺血侧和非缺血侧没有显著的差别。病例组颈动脉狭窄(共125例)发病率远远较对照组多;TCD检查显示病例组颅内血管狭窄(共164例)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颅内血管狭窄明显比颅外血管的发生率多。颈动脉联合TCD检出狭窄共221例;DSA检出狭窄共219例包括颈动脉狭窄123例,颅内动脉狭窄170例。联合应用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应用这两项检查。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和TCD检查能更系统地评估血管病变,更准确的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结论:1.高频超声不仅可对内中膜增厚做出早期诊断,能够早期评估血管病变,而且可以系统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低回声、不均质回声斑块,形态不规则斑块,表面有溃疡形成的斑块及位于血管分叉处的斑块稳定性差,应高度重视;2.颈动脉超声和TCD能够准确的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以此来评估脑卒中,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比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多,无论是颅内动脉还是颅外动脉外动脉狭窄,中度狭窄较重度狭窄的发生率多而且临床症状重,说明在中度狭窄时,狭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对斑块产生影响,容易使斑块发生破裂,中度狭窄往往还未发展成重度狭窄,斑块可能已脱落发生急性脑卒中,因此临床症状更为严重;然而重度狭窄患者处于慢性长期的脑缺血状态,常常已经形成代偿的侧支循环,当病变的血管发生闭塞引起脑卒中时,因有代偿的血供,临床症状反而不一定严重。3.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TCD检查,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部供血情况的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估,提升超声检查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