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荣誉学位的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可以说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间英国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靡于英语世界。但是吉卜林的文学声誉饱受争议,有些评论家批评他在作品中从种族主义角度来塑造人物。另外一些评论家批评他的帝国主义政治倾向,称他为帝国主义代言人,这些论断太过武断。因为与其说吉卜林在作品中存在着政治上的帝国主义倾向,倒不如说他在文化上更具有融合东西方的理想化倾向。吉卜林在作品中主要表达的并不是对殖民地人们的偏见,相反,在当时“欧洲中心主义”充斥的文化氛围中,他仍然持有难能可贵的东西文化融合的理想。吉卜林具有英国人的血统,但出生和成长在印度,所以他和他的作品中都表现出英国和印度双重文化。作为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作家,吉卜林穿越于东西文化之间,从真实的所见所闻中来创作其作品中的人物,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吉卜林是他所在时代的代言人。在那个殖民主义时代,很多欧洲人确实歧视“非白人”民族,虽然吉卜林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在总体上他对殖民地人们抱有同情,对印度文化比较尊重,并在作品中试图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在这方面,吉卜林最成功的小说《吉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仍受欢迎。这部作品反映了吉卜林对于东西方之间关系的理想化思考。论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结合吉卜林的个人经历、思想和殖民时期的印度社会状况,深入研究文本,特别是认真分析主人公吉姆,发现《吉姆》并非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是“帝国主义的乐趣”,而其主人公吉姆也不是“帝国主义男孩”。论文考察了吉姆的成长经历,探讨了他的性格形成,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印度文化身份和英国文化身份。吉姆这个人物形象既反映出吉卜林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