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理论源于对“库兹涅茨之谜”的解释,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不变是其模型设计的理论前提,而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平均消费倾向的不断下降,西方消费理论的前提假定在我国不成立。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引入损失规避行为,建立一个能够分析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段线性消费函数,从消费行为的视角寻找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的原因,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内生增加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通过给出内生消费的定义,分析内生消费和消费行为的关系,然后回顾新古典消费理论对内生消费问题的研究脉络。要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能依靠内生投资和内生消费的推动。内生消费即指在现有经济系统内,不依靠外部的刺激与推动,仅仅依赖各参与主体自发的决策行为,居民愿意且能够消费的量。内生消费的增加是由消费者行为模式改变所导致的消费增加,其直接反映就是消费倾向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由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两部分组成。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面临储蓄不足的问题,在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理论中,持久收入被定义为一生财富的年金价值,消费者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当期消费等于持久收入,因此持久收入的消费倾向为1,这样就失去了进一步研究消费倾向的理论基础。同时,主流消费理论在研究中采用了代表性消费者假设,假定消费者是完全同质的,完全忽略了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行为的巨大差异,也未能考虑不同类型支出和收入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在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上,也未区分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的不同,由于在长期内存在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不断变动的因素,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边际消费倾向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采用截面数据才能估计得到最准确的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分析损失规避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结合迪顿等人关于分段线性消费函数的研究结论,建立具有损失规避特征的消费函数。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对价值的感受不是财富或福利的最终状态而是其改变,面对损失时价值函数是凸的,面对收益时价值函数是凹的,而且损失区域比收益区域陡峭,即人们是损失规避的。在简要介绍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行为消费理论对内生消费研究。行为生命周期理论重新讨论了边际消费倾向问题,认为不同心理账户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且不同心理账户内的资金无法自由转换,消费者通过事先设定的约束机制将一部分资金转入消费倾向低的心理账户以实现自我控制。鲍温等人提出的包含损失规避的消费函数,在最优化分析框架下证明了消费行为的两阶段性,分析了参考点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由此引出了不同类型支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塞勒在心理账户中也指出,消费者会进行消费归类,通过把不同支出编入不同的预算,作为自我控制的机制以平衡各类支出之间的竞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损失规避的分段线性消费函数,并采用山东省居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和全国城乡住户调查分层数据验证了消费行为的两阶段性,两方面的数据都支持了人们的结论。在消费决策中,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的刚性支出被单独列出,消费者从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放入独立账户,用于满足最低生活标准的支出,不到不得已的时候就不会降低生活标准以压缩这部分资金。 第三,以分段线性消费函数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通过实证分析参考点和边际消费倾向变动的影响因素。在分段线性消费函数下,居民收入低于参考点时,边际消费倾向为1,而收入中超过参考点部分的边际消费倾向远小于1,因此补贴收入处于参考点以下的居民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损失规避特征,发现未来支出增加或收入下降等导致未来生活水平降低的因素都会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模式。从1988到1998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几乎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十年间共下降了25个百分点;从制度变迁过程看,在1992年以后,我国进行了迅速地市场化改革,除了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养老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展开,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解体。由于社会变革和社会保障的缺位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导致居民储蓄大量增加,使得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发现参考点与未来风险都会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参考点上升和收入不确定性增强都会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是影响参考点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这其中又以住房的影响最为典型。因此,应该开征垄断税,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从企业部门转移部分收入直接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同时起到减小收入差距和扩大消费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