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烟草流行是最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使约600万人失去生命,其中有500多万人因直接使用烟草,有60多万人属于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中国吸烟者数量(3.5亿)全球第一,吸烟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控制青少年吸烟是降低吸烟所致死亡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及控烟的重要力量,医学生吸烟行为具有更严重的负面效应。本研究通过比较蚌埠市医科院校与非医科院校大学生吸烟危害认知和吸烟行为,分析医科及非医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有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蚌埠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流行状况、吸烟危害认知相关态度,探讨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蚌埠市各高校更好的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蚌埠市的一所医科院校和一所非医科院校,计163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负性生活事件信息、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以及烟草的相关知识、相关态度,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对各研究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对两所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638份。其中医学专业885份,非医学专业753份。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10个专业的1-5年级的部分学生,非医科专业包括管工学院、统数学院等共5个学院的1-4年级的部分学生。在1638名大学生样本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为16.0%,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为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吸烟行为进行统计,男性大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为34.5%,女性大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年级大学生吸烟率分别为8.4%、13.0%、17.9%、26.6%和32.7%,吸烟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现在吸烟行为的初始吸烟阶段、平均每天吸烟量、吸烟花费和戒烟意愿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曾经吸烟行为的停止吸烟平均年龄和戒烟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级(p=0.002、0.001、0.042)、健康状况(p=0.038、0.020)、有无因违纪而受处罚(p=0.001)、有无和恋人分手经历(p=0.010)、负性生活事件数(p=0.013)和饮酒(p=0.043)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级(p=0.000、0.005、0.002)、健康状况(p=0.003、0.009)、每天上网时间(p=0.000、0.002)、有无和恋人分手经历(p=0.013)、负性生活事件数(p=0.008)和饮酒(p=0.004)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吸烟危害知识总体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6,p=0.000);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身边人群吸烟态度比较发现,医学专业大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吸烟态度的得分上有差异(Z=-5.256,p=0.000)。结论两所高校大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吸烟率,高年级吸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吸烟率。因此,开展控烟工作应抓住重点人群。虽然医学专业大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吸烟危害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高,但是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吸烟危害知识的掌握情况仍不够全面。因此,无论是医学专业还是非医学专业,都要加强吸烟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教育,采取生动丰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控制吸烟行为的健康促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