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超常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一方面,在储蓄高增长的背后,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长期呈下降趋势,在我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费需求来拉动的形势下,这种储蓄高增长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居民储蓄的大部分是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的,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造成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这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以及储蓄存款余额之巨大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国内学者对消费和储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检验方向,主要是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说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研究方式是对城市和农村的数据统一处理;另一种研究方式是对城市和农村的数据区别处理。这两类又可以根据是否包含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进一步划分。第一种研究方式如宋铮(1999)模型中引入了收入的标准差作为不确定性,从定性角度认为不确定定性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解释力显著;龙志和、周浩明(2000)选取消费增长率作为不确定性,用Dynan模型测定了我国城镇的预防性储蓄值约为5.0834;孙凤(2001)年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生命周期假说,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中国的收入的变动关系,从短期与长期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支状况进行研究。引进流动性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的实证研究有:万广华、张茵、牛建高(2001)综合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使用W(△ Ct)考虑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应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申朴,刘康庆2003年运用工具变量,考察了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 第二种研究方式如孙凤(2002)年使用Caballero(1987)的公式分析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采取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农村的数据分别研究。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是运用1994-2005年的季度消费数据,数据量较大,采用ARMA/GARCH建模衡量消费增长率的条件方差,进而以之为解释变量解释消费增长率,从而解释消费和储蓄。 具体而言,本文从标准的理性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推导收入不确定条件下衡量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公式,然后采用1994年到2005年中国消费和储蓄的季度数据以及相应的利率数据,采用消费增长率的条件方差衡量不确定性,应用ARMA/GARCH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消费增长率的方差序列Var(△Ct),再利用利率和Var(△ Ct)对消费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了收入不确定性和利率对中国居民消费储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由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国内居民有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的倾向,反而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并不显著。 笔者分析了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的原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历史性制度原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给予的福利性“暗补”没有了,居民自身的负担加重,他们不得不为那些增加的支出项目早做打算。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居民只需要关注近期日常性消费,而住房、医疗这样的长期消费则由政府安排。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直由政府承担的长期消费支出将逐步退出,居民货币性收入不再仅仅用于近期日常性消费,还要顾及长期性支出,居民未来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且市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确立,加上新旧社会保障体制间摩擦显著,居民通常认为尽可能增加储蓄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就业压力原因: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工不足,利润的增长不快甚至亏损增加,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心态的一个重要问题。居民对未来失业率期望值的增加,也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增加。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原因: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方面更为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加大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原因,笔者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提议,要想改变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国家应当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力的就业服务及失业人员生活保障机制,使大多数劳动力在新的领域能够实现就业,对难以就业的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也要求国家应当尽快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居民长期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否则,即使连续降息,刺激消费的政策都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 笔者还分析利率对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利率对储蓄影响不显著并不说明利率与储蓄关系不大,因为储蓄行为是收入、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改革以来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确实事出有因,但这些原因本身并不否定储蓄的利率弹性。正如前文所述,在这一时期,影响居民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制度变迁。正式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决定了居民必然进行大量储蓄,同时也是经济改革使居民实施这一经济行为有了可能,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也就事所必然。这就是说,在中国实行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这些因素的影响超过了利率的影响,但没有否认利率的影响。 笔者还就利率提出一些建设性提议: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政策,提高储蓄的利率弹性,首先金融体系及利率机制的市场化是保持充分的利率弹性的基本条件;其次,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利率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