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与安慰针进行对比,评价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招募志愿者,将符合STRAW-10“绝经过渡期标准”的60例围绝经期患者纳入课题研究,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及安慰针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关元、子宫、三阴交穴,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所有穴位均用泡沫固定垫固定,采用常规针灸针治疗,天枢穴选用3寸毫针,关元、子宫穴均选用2寸毫针穿过泡沫固定垫直刺,进针深度以到达腹膜层为标准,医者手下有抵触感。三阴交选用1.5寸毫针,穿过泡沫固定垫,直刺1寸。所有穴位行手法治疗,以局部酸胀为得气。得气后双侧子宫和双侧天枢穴针柄分别横向接可通电的电针仪导线。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为10/50Hz,电流为0.5-1.OmA,以患者舒适为度。安慰针组选穴同电针组,所有穴位均用泡沫固定垫固定,采用1寸钝头针治疗,针刺要求针尖透过泡沫固定垫抵达皮肤即可,不行手法。双侧子宫穴和双侧天枢穴针柄分别横向接未通电流的电针仪导线。电针参数为疏密波,实际输出频率为OHz,电流为OmA。两组治疗疗程均为8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2次治疗之间间隔24小时以上。评价时点选取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以烘热积分、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为观察疗效指标,并记录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把所有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包中,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选择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根据方差齐性选择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检验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平设为a=0.05。结果:一、共纳入60例,脱落2例,均为安慰针组,脱落率为3.33%。二、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前年龄、体重、病程长短、烘热积分、MRS评分、MENQOL评分、教育程度、职业、绝境过渡期分期、治疗史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烘热积分(一)烘热积分变化具体情况电针组烘热积分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为(12.27±9.51)、(6.22±5.01)、(3.74±4.65)、(4.04±4.89)、(4.42±4.72);安慰针组烘热积分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为(13.70±9.90)、(11.04±7.86)、(9.56±7.84)、(9.03±6.86)、(9.07±6.79)。(二)烘热积分组内比较电针组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烘热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安慰针组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安慰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烘热症状方面亦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三)烘热积分组间比较电针组与安慰针组在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00、0.000、0.000),提示电针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烘热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安慰针组。四、MRS评分(一)MRS评分变化具体情况电针组MRS评分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为(26.93±8.63)、(15.00±5.48)、(8.30±3.76)、(9.33±3.54)、(9.03±3.44);安慰针组为MRS评分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为(25.00±8.58)、(17.68±7.42)、(13.11±6.71)、(14.04±6.57)、(13.75±6.58)。(二)MRS评分组内比较电针组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安慰针组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安慰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亦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三)MRS评分组间比较电针组与安慰针组在治疗第4周,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27),提示治疗第4周,电针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与安慰针组相当。电针组与安慰针组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2),提示随着疗程变长,电针组在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安慰针组。五.MENQOL评分(一)MENQOL评分变化具体情况电针组MENQOL评分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为电针组为(85.07±15.19)、 (57.90±13.38)、 (40.83±10.03)、 (45.90±11.65)、(63.44±47.17);安慰针组MENQOL评分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为(84.37±20.22)、(65.64±16.98)、(57.79±14.81)、(60.11±13.68)、(60.11±13.36)。(二)MENQOL评分组内比较电针组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电针可显著提高围绝经期患者生存质量。安慰针组组内比较: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安慰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亦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三)MENQOL评分组间比较电针组与安慰针组在治疗第4周,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058),提示治疗第4周,电针组对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疗效与安慰针组相当。电针组与安慰针组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提示随着疗程变长,电针组对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安慰针组。六、综合疗效评定(一)MRS疗效分析:在以MRS量表评分的疗效评价中,其中治疗第4周,显效率和有效率电针组(36.67%,60.00%)均高于安慰针组(7.10%,5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治疗第8周,痊愈率和显效率电针组(36.67%,60%)均高于安慰针组(7.10%,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痊愈率、显效率电针组(26.67%,53.33%)均高于安慰针组(3.60%,42.9%),显效率电针组(53.33%)高于安慰针组(9.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结束后3个月,痊愈率、显效率电针组(30.00%,60.00%)均高于安慰针组(7.1%,3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上所述,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8、0.001、0.000、0.000),故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短期疗效及停止治疗后疗效持续性均优于安慰针组。(二)MENQOL疗效分析:在以MENQOL量表评分的疗效评价中,其中在治疗第4周,显效率和有效率电针组(3.33%,80.00%)均高于安慰针组(0.00%,2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说明在治疗第4周,电针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安慰针组;治疗第8周后显效率电针组(60.00%)高于安慰针组(3.60%),有效率电针组(40.00%)低于安慰针组(60.7%),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说明在治疗第8周电针组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疗效与安慰针组相当。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显效率电针组(33.33%)高于安慰针组(0.00%),有效率电针组(66.67%)略低于安慰针组(71.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3);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显效率电针组(26.67%)高于安慰针组(0.00%),有效率电针组(73.33%)与安慰针组(5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上所述,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6、0.703),故电针在提高围绝经期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第4周疗效及停止治疗后3个月疗效持续性优于安慰针组,治疗第8周疗效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疗效持续性与安慰针组相当。七、整个研究过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与安慰针均可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电针疗法优于安慰针疗法。治疗过程未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