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探查到的胃黏膜下病变多为良性病变,却也存在少数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手段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进行诊断与鉴别。普通内镜对于对胃黏膜表面显示良好,但无法评估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结合了胃镜与超声技术的优势,可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结构进行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主要探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特点及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2005-2017年间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资料,总结各种胃黏膜下病变内镜及超声特点、影像学检查、诊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随访情况。结果:2005-2017年间,我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5201例,男女比例为1:1.50,患者年龄在12-89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EUS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者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发病率最高(60.35%),异位胰腺(21.17%)、脂肪瘤(6.65%)次之,其余病种均较少见。EUS下胃GISTs主要多位于胃底、胃体,起源于固有肌层;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脂肪瘤多位于胃窦、胃体,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处,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位于胃体、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炎性纤维性息肉均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孤立性胃曲张静脉好发于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神经鞘瘤、胃囊肿、深在性囊性胃炎及胃血管相关病变因术后病理符合例数过少,难以汇总病变特征。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EUS对各类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各不相同,胃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最高(70.83%),间质瘤次之(67.14%),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43.75%、29.41%,其他病变因样本量过少难以进行有效的总结与统计。随访发现胃黏膜下肿瘤病灶在随访期间体积常无明显增长或增长缓慢,术后多无复发,仅少量胃GISTs病例术后随访发现复发。本组胃GISTs发病率最高,样本量最大。EUS初诊胃GISTs并接受切除治疗者中,共计378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与EUS初步诊断相一致。EUS初诊胃GISTs而术后病理结果不符合者共计185例,误诊病种达23种,以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异位胰腺最为常见。病理组织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获得,内镜手术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P<0.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57)。在性别、年龄、瘤体≥3cm、病灶表面糜烂或溃疡、出血、钙化、内部液化坏死等特征中寻找与胃GISTs良恶性相关的因子,发现瘤体≥3cm(P<0.001)、表面糜烂溃疡(P<0.001)、液化坏死(P<0.001)、出血(P=0.042)、患病年龄(P=0.025)与间质瘤高侵袭风险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内部钙化(P=0.263)、患者性别(P=0.646)与侵袭危险度无明显相关。结论:胃黏膜下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病种广泛,胃GISTs最为多见。EUS可有效评估各类胃黏膜下病变的部位、起源层次、内部回声、边界等信息。EUS的诊断符合率因病种而异,对于脂肪瘤、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价值仍有待提高。手术与内镜治疗均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处理方式。胃黏膜下病变多进展缓慢,临床上常表现为良性进程,但也存在小部分恶性表现。对于胃GISTs、神经内分泌肿瘤、深在性囊性胃炎,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EUS在胃黏膜下病变的随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