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两个主要的措施:“开源”和“节流”,中国受环境与资源的约束,粮食增产潜力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把握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节流”。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粮食产后环节的损失情况非常严重,各个环节每年损失的粮食占到总量的7%—11%。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小麦,其产后损失率为7.8%,其中,收获环节的损失高达4.715%,高于3%-5%的世界平均产后损失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的生产发展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其中河北省是全国小麦的主产省份之一。本文借鉴粮食产后损失与粮食供给关系理论和农户行为决策理论,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在综合分析小麦收获损失可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河北省辛集、宁晋和清苑三个小麦主产县的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小麦收获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小麦收获损失提出针对性意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统计结果显示,小麦收获损失率的均值为3.696%,高于西方国家3%的粮食产后损失率。在所有样本点,63.49%的受访农户表示,小麦收获损失率集中在3%-5%之间;16.89%的受访农户认为损失率低于3%;19.62%的受访农户认为小麦收获损失率高于5%。第二,通过对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认为目前小麦在种植经营和收获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细碎化程度高、病虫害防治欠缺、收割期选择不当、收割易受不良天气状况的影响和收割机技术与机手素质有待提高等。第三,Tobit分析结果显示,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收入占比、小麦品种、适时收获、收获期间的正常天气状况、精细的收获作业和较好的粮食损失认知对小麦收获损失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户外出务工、土地细碎化和严重的虫害程度对小麦收获损失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综上,河北省小麦收获环节的损失偏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影响小麦收获损失的因素较多,其中收获时间、收割的精细程度、机手的操作能力、品种的选择等对产后损失影响较大。因此本文提出减少河北省小麦收获损失的优化措施如下:合理安排小麦收割时间,应该于蜡熟末期进行收割,较好的收割时间是上午9:00-11:00和下午16:00-18:00这两个时间段;收割机要根据具体的条件调整作业参数,包括转弯处应停止收割,采用倒车法转弯,不要边割边转弯;小麦比较稠密与早晚或者雨后小麦湿度较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等;加强机手培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每一个参与培训的操作人员,都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档案,以方便后期对于机手进行技术指导;结合特定区域的降水与光照等气候条件、特定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优良品种,从源头上降低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