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对内激发增长活力、对外拓展开放空间,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高职与企业协同“走出去”已从个别试点走向普遍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校企合作不同于境内的传统模式,而是校-企-政-行“四螺旋”相互协同,跨国界、跨文化、跨领域等多种因素套嵌在一起的复杂综合体。随着国际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的合作正面临着新的变化与挑战。因此,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确定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新目标、新供给与新机制,优化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经济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本研究聚焦于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的优化。在理论视角上,综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和产教融合“四螺旋”理论,从“核心目标—供需关系—运行机制”分析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模式及其要素。在研究内容上,以问题为导向,依次探究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应然理想、现状表征、问题成因、运行机制和优化策略等5个问题。在技术路线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采用混合研究的基本范式,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借助Spss21.0和Nvivo11.0等研究工具,探索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研究探索如下:首先,建构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的理论框架。从政策逻辑和实践脉络中梳理出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历史、成就与挑战。聚焦于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新挑战,分别从合作目标、合作关系和运行机制三个要素维度探寻理论解释。综合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和四螺旋理论构建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目标-供需-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理论性的假设和猜想。其次,调研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现实水平。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编制《“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调研问卷》和《“一带一路”企业调研问卷》,并借助项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与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实施问卷调查,发放“一带一路”企业问卷623份和高职院校问卷240分,分别回收有效问卷477份和133份。与此同时,先后对25名企业负责人为主体,有高职院校教师、政府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员进行现场或电话访谈,借助NVivo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分析,深入挖掘供需侧的实然表征。然后,探索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的问题根源。在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立足于“一带一路”企业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供给,分析了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目标错位、供给失衡和运行不畅的问题表征。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供需理论和四螺旋相关理论,从社会教育的逻辑、市场预测的缺位和认知管制技术治理等维度分析了失衡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再次,解剖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的具体样态。从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中进行抽样,选择机构跨境、项目跨境和人员跨境合作三类模式进行多案例研究,揭示合作模式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机构跨境、项目跨境和人员跨境合作三类模式的目标、供需和运行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每类模式的基础上嵌入多个分析单位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优化的对策路径。结合现状调研发现的失衡问题、多重根源分析以及案例研究样态比较,从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合作模式的优化对策路径:一是优化核心目标,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优化供需结构,合理设置专业结构;三是优化合作运行的伙伴、区域和保障支持。通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与案例研究,得到关于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研究的主要发现:第一,“一带一路”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的素质是社会能力。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都认为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构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调研发现,“一带一路”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的首位素质是“吃苦耐劳、忠于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能力,这类素质为核心职业能力的体系契合沿线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建构需求。第二,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存在目标、供需和机制三维失衡。一是人力资本质量供需失衡,供需双方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素地位存在错位,“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价值尚未体现。二是供给错位,“一带一路”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而高职院校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数明显高于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数。三是运行保障严重失衡,“校-企-政-行”的“四螺旋”运行机制不顺畅。第三,逻辑认知、市场预测和技术治理缺位是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失衡的根源。人力资本质量失衡的原因在于社会和教育逻辑的缺位;供需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市场预测和科学评价的缺位;运行失衡的根源在于合作组织运行中认知、管制和技术的缺位,重点是政策、经费和信息的缺位。第四,人员跨境、项目跨境和机构跨境是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的三类模式。三种模式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相互关联,各有特征:人员跨境合作模式的合作最松散难度最小,项目跨境合作模式最普遍难度适中,机构跨境合作模式的合作最深入难度最大。机构跨境合作模式中包涵着项目与人员要素的跨境流动。现阶段,中国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以项目跨境合作模式为主,机构跨境合作模式较少。第五,合作目标优化、供需结构优化,伙伴、区域和保障支持是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的合作模式升级的未来方向。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的合作模式中,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衍生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四螺旋”机制内的参与主体职能缺位、核心目标多重价值缺位、组织运行缺位等因素,是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跨境合作模式运行不畅的根源所在。因此,重构合作目标、优化供需关系,配套伙伴、区域和保障支持是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的合作模式升级的未来方向。综上,本研究运用混合研究的方法,探究了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模式的应然理想、现实困境、问题根源、具体样态以及优化策略。在理论上,拓展了校企跨境合作原有的理论研究视野;创新了研究视角,从关注高职教育校企之间的三元合作拓展到国家民众、行业组织参与的四元合作,兼顾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和“一带一路”企业的多重使命;提出了新的对策建议,根据国家战略新要求、高职教育新使命和“一带一路”企业困境,提出合作模式的优化方案,为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思路。为中国校企跨境合作研究提供了理论补益,为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