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垣曲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范围狭小,但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孕育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上毫遗址位于毫清河东岸,文化面貌丰富,包括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遗存,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显示出该遗址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对垣曲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概况进行简单回顾与总结,并提出研究方法,即以传统考古学方法中的地层学与类型学为基础,结合科技考古新方法,使研究全面而更具科学性。通过传统考古学方法,选取典型单位中的主要器形对各期遗存进行年代学研究,将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划分为四期,即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与龙山文化。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制陶工艺方面,即制法与陶片的化学组成两个角度,来分析各文化时期的特征。制法以观察法为主,从成型、整形和装饰三方面着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仰韶文化时期以手制成型为主,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出现新的技术——模制法,龙山文化时期则以轮制为主。整体上,该遗址的陶器制作技术是不断发展、提高的。陶片化学组成的分析,得出该遗址除较特殊的白陶外,不同时期制作陶器的粘土成分基本一致,应为本地生产。横向对比分析垣曲盆地与临汾盆地相关遗址陶片的化学成分,显示出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两盆地间的陶土成分明显不同。同时,两盆地文化类型差异的显现也出现在此期,表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是探究垣曲盆地与临汾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差异的一个重要阶段。总之,通过传统的年代学研究与观察陶器制法及测试陶片的化学成分,对该遗址的陶器进行多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与研究,加深并丰富对该遗址文化面貌的认识,也是垣曲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中将科技考古新方法与传统考古学方法结合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