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简约、含蓄、生动形象、高度凝练、意味深远的特征为翻译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根据认知语言翻译观,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其认知研究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唐诗在音、形、意上的高度统一,使得它的翻译相对较难。独特的体裁也让它的翻译更具有主观性,它为研究译者的主观性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长期以来,翻译的研究大多追求翻译成品的客观和对等,研究角度多种多样。然而,作为认知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译者的主观性也体现在诗歌的翻译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视角、选择、判断、情感、态度、偏好等,所以翻译不是绝对的客观,不能完全排除译者的主观性。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很少有研究将译者主观性考虑在内,以认知的角度分析诗歌翻译中译者主观性的研究甚少。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有助于扩大理论的应用和提升翻译的质量。综合以往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在不同的唐诗英译本中,译者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的主观性对诗歌翻译有什么影响?为探究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主观性识解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作为理论基础,将从主观性识解包含的维度对比分析Bynner,唐一鹤和许渊冲的唐诗译本,旨在探讨译者主观性在唐诗翻译活动中体现出的主要差异以及译者主观性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唐诗英译例子支撑本文观点。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介绍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三章阐明本文借助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唐诗翻译中译者主观性体现的方面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最后一章得出研究结论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诗歌翻译中译者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情感、情态等方面,本文分析了译者主观性在词汇、人称、空间介词、时态、语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韵律、动静态转换、主语选择、措辞、修辞、标点、情态动词等的体现。通过对不同译本的诗歌韵律、标题、词汇以及句式等的讨论,比较出不同译本中的不同之处,并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译者主观性对诗歌翻译的影响。本文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具有主观性的。翻译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译者的主观性不是任意的,它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译者主观性对翻译有一定影响,如理解原文的差异,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同的认知加工,创造性的翻译,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等。诗歌翻译中很难完全实现与原文的对等,译者的主观性显示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所以在唐诗翻译中需采取一定翻译技巧,尽可能与原文保持统一,实现对原文识解的合理性。本文强调,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译者的主观性是可行的,在诗歌翻译中要重视主观性这一因素,但不能完全否定客观性的存在,译者应在实现与认知主体的多重体验互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带来更好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