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问题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萧条,各国政策当局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首当其冲。在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同时,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都面临着两难境地:“零利率下限”的约束和政府债务问题。“零利率下限”的约束使得短期名义利率可以操作的空间受到限制,各国央行采取了量化宽松、信贷宽松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又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政府债务可维持性的问题。“零利率下限”的约束和政府债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因此,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政策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如何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又是如何影响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当货币政策的使用空间受到限制时,应该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效应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框架下,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作用的视角,对现有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界定不同政策区制,运用内生识别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政策区制。同时,从李嘉图等式、财富效应和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变动关系等视角多层次地进行稳健性分析。
第二、从产出视角出发,构建政策相互作用框架下的财政政策分析模型。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脉冲反应函数的基础上测算出我国的财政乘数,深入分析1992至2010年间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三、针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具体特征,选择贸易、货币政策、信贷市场和外汇市场等方面的指标作为宏观经济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对财政政策产出效应的非线性影响。
第四、对零利率下限问题的内涵、经济影响及产生背景进行了探讨,系统分析了零利率下限情形下经济萧条应对措施的内容、作用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零利率下限问题的规避提出政策建议。准确界定了非传统政策的内涵和分类。其次,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深入探讨了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手段;结合美联储各资产的动态演进和相关的经济数据,对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现有状态和退出条件是否具备进行了深入论证。再者,从边际资本产出的视角,分析上世纪90年代日本“零利率下限”的成因,以及影响其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到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结论:
第一、我国在价格决定上存在显著的区制转换,在1980-1997年间,价格为货币政策主导区制;之后为财政政策主导区制。
第二、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的产出乘数均为正,且大于1;在短期,增加政府支出的经济刺激效应更显著,在长期,减税对产出的刺激效应更持久;考虑到进出口的影响,政府支出增加和减税都会在短期内减少净出口,但财政乘数变大,这意味着短期内的政府支出增加和减税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入效应;财政基本盈余与价格水平呈负向关系,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令价格水平上升。
第三、各门限变量的不同状态对我国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确实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在平均进口倾向下降、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国内信贷增长较快、实际国内信贷增长较慢、外汇市场升值压力较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对较高的状态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产出增长的正向影响较大。反之则较小。同时,财政政策也会影响这些指标状态的变化。这说明,我国在财政政策的使用上,要重视宏观经济变量的状态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加强对宏观经济变量动态变化的管理,使其处于有助于财政政策发挥产出效应的有利状态。
第四、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一旦我国的政策使用空间受到限制,由于不像美国那样具备非传统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条件,我国应对通货紧缩的压力将更大。我国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需要通过保证良好的政府财政状况,集约使用货币政策,构建调整市场流动性的多种货币途径,制定合理的通货膨胀策略,增强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对银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等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