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据五十年下的宜兰人,始终依违在汉风与和风之间,就实务面而言,日人以绝对少数要顺利统治绝对多数的台湾人,不得不依赖、顺应台湾原有的习惯、风俗和制度。
为探究这一段过程,本文以宜兰为研究区域,运用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针对1895年至1945年日本统治时期,宜兰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与社会领导阶层的变化,全文除绪论与结论外,共分七章。
本文第一章对於日据前的宜兰历史作一概述。在第二章我们可以看到殖民政府利用食盐、烟草等专卖权,和保正等名位,使汉人传统与日人的权威结合,第三章本文探讨日本殖民政府对宜兰空间上的改造。20世纪的最初20年,台湾总督府进行了两次[五年理蕃计画],原住民问题获得控制,日本资本大量引入宜兰的各项产业,改变了以往宜兰地区北重南轻的局面。这是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剖析时局的转变,1937年日本宣布实施戒严令,进入[非常时期],统治者在台湾全力推动皇民化运动再整合、再动员台湾人民。
第六章和第七章,本文探讨地方领袖出现的两个面向:支持执政者和反对执政者的,尤其是1920年代起,蒋渭水领导的社会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使宜兰的政治工作者有机会历练,藉此得到更大格局的政治职务,在战後,形成了政治派系。
宜兰由于位置偏僻,本来在台湾各项事务上无足轻重,在地方领袖的努力下,突显在地自信、形成独特政治见解,战後甚至被誉为[民主圣地],应当追溯日据时期宜兰地方领袖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