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杰出、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生于澳大利亚本土,父母信奉英国国教。由于从小深受《圣经》影响,怀特经常在他作品中运用宗教主题和信条来表达他特有的对生活的感悟。1955年帕特里克·怀特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人树》,这也使他在全球范围内声名鹊起。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评论界对《人树》的研究都局限在写作技巧、异化主题和人物分析等方面,还从未有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小说。因此本论文试着从圣经原型的角度来探究这篇小说。圣经原型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怀特创作《人树》的真正意图以及怀特本人的人生感悟,所以要想更好地读懂小说和理解作者,必须首先要研读小说中的圣经原型。
本论文以诺斯诺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主要从人物塑造、意象和主题三个方面来分析《人树》中的圣经原型。首先,小说中的很多主要人物都隐喻性地来源于《圣经》中的一些经典人物,最明显的当属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斯坦·帕克和艾米·帕克来源于《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另外怀特还在小说中塑造了两只“迷途的羔羊”-雷·帕克和塞尔玛·帕克,以及两个“撒旦”-汤姆·阿姆斯特朗和玛德琳。其次,怀特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启示性意象与恶魔意象,其中水、火和树三种原型意象运用的最为频繁。最后,读者们不难发现小说中还运用了三种最常见的原型主题:“堕落”、“救赎”和“重生”。
通过运用这些圣经原型,怀特指出人类其实一直在重复着《圣经》中的一些故事,洪水、大火以及生活中的其它苦难是设立在通往幸福道路上的障碍,一旦跨过这些障碍,人类的精神就会得到升华。在怀特眼中,生命的体验在于不断探索和不断认识,这个过程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而代代延续,永无终结,而“简单”和“谦卑”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