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人口外流及社会经济生产要素城乡交互流动的作用下,乡村地区出现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耕地撂荒、村庄空心化、土地污损化等一系列“乡村病”,不少乡村农业生产、生态保育以及经济功能等面临衰退,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破解这种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九大中将乡村振兴确立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多元发展目标。在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中,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乡村地域广阔,受地理区位、自然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乡村地域类型及功能差异显著,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多元目标,就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推动乡村地域各项功能的协同提升。这就要求学界辨明乡村地域功能的地域分异规律、多功能转型过程及功能间的互动关系,为此提供科学支撑。欠发达山区往往是重要生态涵养区和文化、游憩资源富集区,也面临居民福祉提升和发展特色农业等多重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需重点关注的地区。此外,山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较平原地区往往更为突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更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中西部平原农区及全国层面的乡村地域功能分异,对乡村地域功能间互动关系的关注也尚显不足,显然难以为山区乡村分类分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指导。太行山区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近来年脱贫攻坚、生态养护、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等成效显著,多功能转型特征明显,但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任务依然艰巨。鉴于此,本文以太行山区为研究区,基于乡村多功能的理论内涵,构建地域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依托遥感数据(基于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影像)、企业点位大数据、人口普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对2000、2010、2018年太行山区县域乡村实体地域的农业生产、非农生产、文化与游憩服务、生活及生态功能进行测评,并依托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回归分析其空间格局动态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功能分区和功能多样化指数变化,揭示乡村地域多功能转型的地域分异特征;并分析各时间段各项功能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差异,据此判定多元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辨明其地域分异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行山区乡村地域各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业生产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太行山以及汾河谷地,另外,太原、长治、朔州等城市周边区县农业生产功能也相对较强;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功能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太行山区和汾河谷地;2000和2010年,东太行山区文化与游憩服务功能等级较高;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的交界地带以及周边地区;综合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山前平原以及谷地的综合功能较弱。乡村多地域功能空间分布受本底条件、区位、外部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功能之间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业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受降水、温度等自然本底条件影响较大,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与游憩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受区位条件(到省会城市距离)和外部驱动力(工业产值、县城建成区规模等)影响较大,生态功能受本底条件(地形)影响较大。(2)太行山区乡村地域多功能转型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从多功能分区的视角来看,生活居住型区县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生态保育型区县数量最多,集中连片分布在太行山主山脉,零星分布在吕梁山和太岳山。双功能主导型区县主要分布在东太行山区以及山西河南交界地区。强综合型区县主要分布在北京郊区及山西河南交界地带。弱综合型区县数量较多,在大同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东太行山区等均有分布。各类型功能区县空间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地区,生态功能主导型区县数量较多;地形起伏度较小地区,生活以及非农生产型区县数量较多。从功能多样化指数的视角来看,功能多样化指数空间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但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凹陷;功能多样化指数变化量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3)太行山区乡村地域各类功能变化率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异质性。2000-2018年,太行山区农业生产功能变化率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忻州盆地、阳泉盆地、晋中盆地等中部地区,南太行中沿河南省边界的区县农业生产功能变化率也较大。在不同时间段,非农生产功能变化率空间差异较大。2000-2010年,南太行多数区县,非农生产功能均弱化;2010-2018年,太行山所有区县非农生产功能均增加。2000-2018年,太行山区生活功能呈现出西部强于东部的分布格局。太行山区多数区县文化与游憩服务功能均呈现出增加态势,且在2000-2010年和2000-2018年高值区呈集中连态势分布;2010-2018年,各等级区县分布较为分散。2000-2018年,生态功能高值区集中分在汾河谷地。2000-2018年,太行山区综合功能变化率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汾河谷地和东太行山区的石家庄至焦作一带,大致呈U型分布在太行山南部地区。从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来看,2000-2018年太行山区乡村地域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且协同发展程度逐渐强化。其中,2010-2018年,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和文化与游憩服务功能呈协同关系的区县数量明显增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太行山区乡村实体地域为研究区,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转型的地域分异特征以及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空间格局特征,充实了乡村地域功能相关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欠发达山区乡村发展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