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二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 血管紧张素Ⅱ对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和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单核细胞株THP-1与PMA孵育48小时使之分化为巨噬细胞后给予AngⅡ处理48小时,用OX-LDL诱导巨噬细胞分化为泡沫细胞后再用AngⅡ处理48小时。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ACAT-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单核细胞在分化为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的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 ACAT-1表达显著增强(p<0.05),经AngⅡ干预后,PPAR-γ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而 ACAT-1表达更加增强(p<0.05)。ACAT-1和 PPAR-γ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 结论:AngⅡ不但上调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 ACAT-1的表达,而且抑制 PPAR-γ表达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第二部 分动物实验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ACAT-1和PPAR-γ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酰基辅酶 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影响。 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8),缬沙坦组(n=8),AS组(n=8),喂养12周,进行血脂测定,斑块面积比、主动脉内膜、中膜及内膜/中膜比值测定,血管壁脂质苏丹Ⅳ染色,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主动脉ACAT-1和PPAR-γ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组和缬沙坦组 ACAT-1和 PPAR-γ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5),ACAT-1在缬沙坦组的表达显著低于AS组(P<0.05),而PPAR-γ在缬沙坦组的表达显著高于AS组(P<0.05),AS组和缬沙坦组ACAT-1和PPAR-γ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P<0.05);AS组及缬沙坦组的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差别(各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缬沙坦组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和粥样斑块面积显著低于AS组(P<0.05)。 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上调PPAR-γ的表达,抑制ACAT-1的表达水平从而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