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复方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DM大鼠周围神经缺血状态新生血管的影响。
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数量各一半。先适应性喂养一周,采用STZ腹腔注射法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凡血糖≥16.7mmol/L 均可纳入本次试验模型。所有糖尿病成模大鼠均以1%戊巴比妥钠60mg/kg 腹腔注射麻醉,切开左股内侧皮肤,分离股动静脉,在坐骨神经分三叉处,用丝线永久结扎股动静脉,缝合切口,制成单侧肢体缺血模型。取成模大鼠40只,以血糖值的大小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通痹颗粒大剂量组、消渴通痹颗粒小剂量组以及西洛他唑对照组共4组,另设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待造模稳定后5天时进行治疗。正常组及模型组:生理盐水10ml/kg灌胃,每日1次。消渴通痹颗粒大剂量组1.875g/kg、消渴通痹颗粒小剂量组0.625g/kg灌胃,每天一次。西洛他唑组45mg/kg 灌胃,每天一次。每2周需要根据体重变化情况调整用药。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单侧缺血肢体坐骨神经新生微血管面密度(MVD)数值,检测缺血肢体坐骨神经血管内皮细胞上CD34的表达。
结果:
1.一般情况8周后,正常组大鼠状态良好,体重增加,摄食、饮水以及日常活动均正常。各模型组大鼠出现毛发蓬松、蜷卧拱背,体重下降、摄食、饮水及活动减少等情况。中药大、小剂量组及西洛他唑组表现类似,但程度较模型组轻。实验结束后模型组死亡3只,西洛他唑组死亡2只,大剂量与小剂量组各死亡1只,死亡原因与灌胃有关。
2.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见表1。实验结束时各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体重高于模型组及西洛他唑组,其中中药大剂量组体重高于除正常组外各用药组。
3.各组大鼠血糖变化见表1。实验结束时各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中药各组血糖较模型组有下降(p﹤0.05,p﹤0.01),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明显升高,说明其调节血糖的作用不明显。西洛他唑组血糖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说明其无调节血糖作用。
4.各组大鼠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成模组糖尿病大鼠CD34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洛他唑组与中药组均有CD34的高表达,以中药大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
5.各组大鼠缺血区MVD的比较见表3。与正常组相比,大、小剂量组、西洛他唑组、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缺血区MVD 明显增多(p<0.05,p<0.01);其中大剂量组MVD 增多最显著。与模型组相比,西洛他唑组增加不明显(p>0.05),中药组尤其是中药大剂量组增加显著(p<0.01)。提示中药组具有促进缺血肢体坐骨神经微血管新生的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结论:本组结果表明DPN发病与微循环障碍有关,消渴通痹颗粒能促进缺血组织的微血管再生,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