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心城市是促进区域和国家经济繁荣的“发电厂”。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国家界限被打破。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开始更多地表现为不同国家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的竞争。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性生产和贸易的重要单位,其竞争主体地位日益突现。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继“国家竞争优势”后,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界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
目前,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竞争力概念界定、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相关理论框架的建立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等方面。研究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对城市竞争力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不够全面;②对城市竞争力各影响要素间存在的多重关联关系仅给出了定性分析,未能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效结合,对城市竞争力各影响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作用关系加以客观、科学地反映;③仅从微观产业竞争力或宏观政府经营特定层面来解释城市竞争力的形成与演进,尚没有对城市竞争力系统整体运行机制做全面的揭示;④在设计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我国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当前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成果(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与创新理论)相结合,从分析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层次性入手,重新界定了城市竞争力概念,提出了中心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系统整体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探讨;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绩效评价及城市竞争力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本文提出的我国中心城市竞争力系统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从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功能和特征;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金字塔”层次体系,重新界定了城市竞争力概念。进一步将中心城市功能特征与城市竞争力本质内涵相结合,从显示性和解释性两方面,提出了中心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阐明了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为中心城市竞争力系统理论的提出及我国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系统(CCCS)进行全面分析。在中心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下,提出并界定了CCCS,定性分析了CCCS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多重关联关系;进一步应用模糊关系矩阵(FuzzyRelationMatrix,FRM),建立了我国CCCS基于多属性的系统结构模型。根据本文给出的要素贡献度的定义,计算各要素及属性的系统贡献度指标,较为科学、客观地揭示了各要素在我国CCCS中的地位及成因,从而确立了“城市产业竞争力”与“政府管理力”两要素在我国CCCS中的核心地位。此外,根据协同学关于通过调节序参量实现对系统由低序向高序的转化的理论,论文中还探讨了我国CCCS目标——功能——结构的互动与优化的途径,这将有助于使本文提出的CCCS理论克服一般城市竞争力理论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缺点。
由中心城市竞争力系统要素分析可知,“城市产业竞争力”和“政府管理力”是CCCS的核心影响要素,且分别在系统微观和宏观层面对CCCS运行起主导作用。本文在研究CCCS运行机制时,首先剖析了基于城市聚集的城市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以及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了中心城市宏观层面竞争优势形成的动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创新和信息服务两要素融入到城市创新体系中,探讨了城市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最后,提出CCCS整体运行是以城市创新体系为依托,由“城市产业竞争力”和“政府管理力”共同主导,系统各要素子系统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形成的一个内部自增强机制,它不断地推动着CCCS向系统预定目标前进。
城市竞争力评价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心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和中心城市竞争力系统理论为基础,从中心城市竞争力绩效评价和竞争力影响要素系统评价两方面,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中心城市显示性指标体系和解释性指标体系,分别用来评价我国中心的城市竞争力绩效和城市竞争力能力。
最后,在实证研究部分,选择我国全国性、跨区域性和省域,共3级,37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应用本文设计的我国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关于我国中心城市竞争力发展模式的选择,文中以“大连”和“青岛”为例,对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城市产业”为主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竞争力发展模式加以对照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城市竞争力系统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和客观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