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碳汇,得到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地区围填海活动呈加剧趋势,导致滨海湿地的急剧退化。开展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碳储量造成影响的研究,对我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的优化管理、制定滨海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全国围填海区内的滨海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围填海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滨海湿地和沿海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数据以及文献检索碳密度数据,对2015年全国围填海区域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分布现状、1990-2015年间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影响、以及围填海对沿海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碳密度数据整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汇总整理了中国沿海各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实测调查结果,最终确定沿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不同区域的碳密度值,其范围在1.22-27.71 kg/m2之间。(2)围填海区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分布现状评估:我国围填海区域的用地类型以人工湿地(盐田和水产养殖)为主,其次是未利用地(如盐碱地、裸地、新围水域等)和建设用地。1990-2015年间围填海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仍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围填海开发中。本文采用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发的InVEST模型计算得到全国围填海区域的总碳储量为38.24 Tg,单位面积碳储量为40.37 Mg/ha。从单位面积碳储量空间分布来看,沿海中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长三角地区>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3)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影响评估:受围填海影响的滨海湿地面积为38.64万公顷,约占我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6.67%。本文用InVEST模型计算出围填海前后滨海湿地的总碳储量分别为36.65 Tg和15.96 Tg,即碳储量损失了 20.69Tg。从围填海前后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自然湿地的大幅减少是滨海湿地碳储量损失的最主要原因。自然湿地转出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使有机碳储量减少了 21.28 Tg,而人工湿地的转出使有机碳储量增加了 0.59 Tg。本文估算了 2014年我国围填海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3.42 Tg。而围填海区内滨海湿地每年因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引起的碳释放量达0.83 Tg,这一数值约相当于前者的6.18%。(4)围填海活动对沿海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估:受围填海影响的沿海自然保护区约为10.31万公顷,占整个沿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3%,其用地类型以人工湿地为主,其次是自然湿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围填海影响面积较大的有盐城珍禽、双台河口、大连斑海豹、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期间自然保护区内滨海湿地的碳储量减少了 2.45 Tg,占原有碳储量的58.9%,主要原因在于大量自然湿地转化为了人工湿地。碳储量变化较大的有盐城湿地珍禽、双台河口和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碳储量分别减少了 1.61Tg、0.37Tg 和 0.18Tg。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加强湿地立法,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划定生态红线以及完善部门间的协调管理机制等)以减轻围填海过程对沿海地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滨海湿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增强滨海湿地碳汇、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