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闽中诗派师法盛唐,创作上模拟唐诗的格调、声律,在当时具有纠偏除弊的重大意义,对以尊唐复古为基本特征的明代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启导作用。其主要成员被称为“闽中十子”,即林鸿、高棅、陈亮、王恭、郑定、唐泰、王偁、王褒、周玄、黄玄。他们相互酬唱,一时间“才隽辈出,彬彬风雅”,呈现一派盛况,影响深远。林鸿为其领袖,高棅则为理论代表,他们二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闽中诗派的风格特征。林鸿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读书与壮游时期,为官将乐县儒学训导时期,为官礼部员外郎时期,辞官归闽时期。辞官后,他很快成为闽中文人聚集的中心,交游对象包括长者、友人、弟子和恋人等。林鸿的诗歌的主题主要包括求仕、情爱、别离、隐逸、怀古等,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诗风清新雅正,虽有模拟痕迹,但更多的带有个人特色,韵味深长。诗歌风格多样,有风骨遒爽、豪迈刚健、舂容谐雅、冲融淡泊等种种表现。高棅的生平分为隐居闽地时期和官居翰林时期。他在家乡时以讲学为生,热衷于写诗、编诗,与郑定、陈亮、王恭、林鸿等相唱和,在闽地形成了崇尚盛唐的诗风。著有《啸台集》,并编成《唐诗品汇》(《唐诗拾遗》附后)。永乐元年(1402)入京为官,后来升为翰林典籍,交往面大增。著有《木天清气集》,编成《唐诗正声》。在高棅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从主题看,大多是有关友情和离别、山水隐逸以及颂赞官吏和朝廷的内容。其诗模拟唐诗,风格多样,有沉郁、飘逸、冲澹、悲壮等形态。早期作品大多清新雅正、高古深远;入京后应酬冗长,最终走向了雍容典雅的“台阁体”的发展方向,诗韵不存。林鸿与高棅的诗学观念不仅在闽地流传了三百多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整个明代的诗学与诗歌创作。《唐诗品汇》、《唐诗正声》更全面体现了闽中诗派的诗歌主张,为明初诗人学习唐诗提供了最权威的范本,以至在正统年间成为学子的学习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