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型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实现药物的定时、定点可控释放。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具有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温敏聚合物混合壳层的智能型纳米药物载体,研究了其对阿霉素(DOX)的包封、释放和细胞毒性等性质。MPEG可以提高粒子的分散性,避免纳米粒子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被非特异性蛋白吞噬,提高药物到达病灶的机会。温度响应性链段在伸展状态时可以实现药物的包载,塌缩时形成核壳冠结构,提高载体的稳定性,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释放,核与壳之间的pH敏感连接可以实现药物的智能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刺激响应性,且释放速率可以通过混合壳中MPEG和温敏聚合物的比例来调节,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容易进入细胞内部,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载体。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巯基乙醇为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N-乙烯基己内酰胺(NVCL)聚合制备了端羟基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OH),进而以PNVCL-OH和MPEG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交酯(LA)开环聚合制备了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b-聚乳酸(PNVCL-b-PL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乳酸(MPEG-b-PLA)嵌段共聚物,并以此为构筑单元制备了以PLA为疏水核、MPEG和PNVCL为混合壳的共聚物复合胶束(MSM),研究了胶束的温度响应性以及对阿霉素的包封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共聚物复合胶束在pH 7.4中性环境下,25℃时的释放速率高于37℃时的释放速率,改变混合壳中MPEG和PNVCL的比例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MTT实验表明,共聚物复合胶束对HCT-116细胞毒性较小,体外细胞内吞实验表明共聚物复合胶束容易进入细胞内部。2.利用开环聚合等方法,合成了超分子共聚物复合胶束的构筑单元端尿嘧啶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U)、端尿嘧啶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U)和端二氨基三嗪聚己内酯(DAT-PCL)聚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上述聚合物,制备了以DAT-PCL为内核,MPEG-U和PNVCL-U为混合壳,基于三重氢键的超分子共聚物复合胶束(SMSM),研究了SMSM的响应行为以及对阿霉素的包封和释放性质。’H NMR和红外光谱结果证明了胶束中存在分子间氢键;动态光散射(DLS)表明胶束的粒径呈单一分布且随着疏水链段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胶束形貌基本呈球形。实验结果表明,SMSM具有温度/pH双重响应性,对阿霉素包封和释放结果表明,胶束在酸性环境下(pH 5.0)的释放速率远高于中性环境下(pH 7.4)的释放速率;在pH 7.4的中性环境下,25℃时的释放速率高于37℃时的释放速率。改变混合壳中MPEG和PNVCL的比例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MTT实验表明,该复合胶束体系对BGC-823细胞的毒性较小;体外细胞内吞实验表明胶束容易进入细胞内部。3.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利用希夫碱反应通过亚胺键将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链段接枝到粒子表面,得到了具有温度/pH双重响应性的聚合物杂化MSNs粒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杂化MSNs对阿霉素的包封和释放性质。结果表明,杂化纳米粒子在酸性环境(pH 5.0)下的释放速率远高于在中性环境(pH 7.4)下的释放速率;在pH=7.4中性环境下,25℃时的释放速率高于37℃时的释放速率,改变混合壳中MPEG和PNIPAM的比例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MTT实验表明杂化纳米粒子对HCT-116细胞毒性较小;体外细胞内吞实验表明杂化纳米粒子容易进入细胞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