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速发展,不同种类和功能的ICT应用软件被个体广泛使用。由于ICT应用的信息互通与共享,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即时通信(IM)、社交网络(SNS)、手机终端应用以及微博来发布信息和分享实时见闻。不同种类的ICT应用之间具备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整合了网络中零散的碎片信息,使得个体信息变得网络化、全面化。收集者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兴趣偏好等隐私信息,这些隐私信息形成数据关联,从而相对完整的呈现出个体隐私。被收集的隐私信息一般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因此造成隐私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增加,使得隐私泄露现象日益严重。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ICT应用泄露隐私的渠道和类别,结合个体在ICT应用使用中客观存在的隐私泄露现象,提出了研究问题;在回顾隐私风险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访谈研究对个体隐私风险感知情况及行为意向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了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研究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针对个体在使用ICT应用的过程中隐私风险的感知状况和保护行为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最后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PLS运算,基本验证了研究假设。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⑴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模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可以较为恰当地反映出个体使用ICT应用过程中感知情况以及保护行为。⑵信息关联、商业价值对隐私关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感知隐私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隐私风险对常规保护和技术保护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⑶个体的网络经验以及受教育程度对隐私关注的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信任也没有对感知隐私风险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关联和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用户对隐私的关注程度,与此同时用户也感知到更多隐私风险。因此,网络运营商和软件开发商应当不断完善安全服务体系,定期对用户进行访谈调查,了解用户实时需求,进一步改进ICT应用和提升服务质量,以期提高用户对应用的信任程度,降低其感知隐私风险;个体应当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隐私关注度,鼓励其多采用技术保护,增加应用使用的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