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骨质疏松小鼠血清中可溶性脑信号蛋白4D(sSema4D)的表达,初步探寻Sema4D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 方法: 1.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选取3月龄SPF级野生型C57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①骨质疏松组(40只):每天给予0.9%维甲酸(90ml/kg)灌胃共21天;②对照组(40只):每天灌以0.9%氯化钠注射液(90ml/kg)。 2.骨组织形态学检查:应用Micro-CT对小鼠胫骨近端干骺端进行扫描并行三维重建,观察骨小梁数目、结构、形态、粗细、排列及走向情况;使用Inveon Research WorkPlace软件对胫骨近端干骺端兴趣区域的CT值进行处理,测量小鼠骨小梁相关参数。 3.骨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硬组织切片技术切片,Van Gieson染色(V.G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股骨、胫骨组织骨胶原纤维病理学改变。 4.血清可溶性 Sema4D(sSema4D)水平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sSema4D水平。 5.统计学分析:所有实验结果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积差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小鼠一般状况:对照组小鼠牙面整齐,牙釉质牙颈部未见缺损;骨质疏松症组小鼠牙面可见白色粉笔样改变,牙釉质牙颈部呈片状剥脱样缺损,无肉眼可见骨折。骨质疏松症组小鼠体重(26.83±0.63)g较对照组(30.62±0.72)g明显降低(P<0.05),骨质疏松症组小鼠股骨和胫骨湿重(0.13±0.01)g较对照组(0.16±0.04)g明显降低(P<0.05)。 2.骨组织形态学表现:对照组小鼠的骨小梁走向大致相同,粗细均匀,形态规则,排列紧密有序,有一定厚度;骨质疏松症组小鼠的骨小梁厚度变薄,数量变少,小梁间走向不一致,有断裂,分离度大,形态不规则,连接疏松,网状结构消失。骨密度相关参数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症组小鼠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矿含量和骨密度明显减少(P<0.05),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增大(P<0.05)。 3.骨组织病理学表现:采用 V.G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胶原纤维连续性好,排列紧密,走向清晰,纤维结构规则,未见断裂及溶解现象,基质中髓腔较小;骨质疏松组小鼠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稀少,横纹模糊,纤维的结构较紊乱,较正常变细,部分胶原纤维连续性变差,有溶解及断裂,骨髓腔增大。 4.血清中 sSema4D水平:骨质疏松症组小鼠血清 sSema4D为(41.94±4.51)ng/ml,较对照组的sSema4D(30.82±3.23)ng/ml显著升高(P<0.05)。 5.相关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组小鼠血清 sSema4D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468,P<0.01)。 结论: 1.维甲酸诱导法建立的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Micro-CT显示了骨质疏松症的形态学改变,Van Gieson染色显示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学改变; 2.骨质疏松症组小鼠血清sSema4D表达明显升高,且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相关,提示Sema4D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