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 PLMVd)是危害桃等核果类果树的一类重要病原物,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树势衰退。PLMVd在桃树上可引起叶片表现花叶、褪绿和白化等症状。我们前期调查发现,我国许多栽培桃上发生一种新的疑似PLMVd的病害,该病在多数桃树上表现沿叶脉褪绿和沿叶缘褪绿症状,在少数桃树上还表现出黄化症状,但这些症状是否由PLMVd引起不明确。本文对从田间发病植株上分离得到的PLMVd分离物进行体外构建侵染性RNA,接种GF305实生苗并与PLMVd进行症状比较分析,并对相关分离物的分子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来源于田间表现沿叶脉褪绿、沿叶缘褪绿症状和黄化的5个PLMVd分离物的优势分子变种克隆(DXH-2-1、DXH-14-1、DXH-12-1、DXH-5-1和WH-5-3)为试材,将该类病毒cDNA进行二聚体化连接至pGEM-18T载体,体外转录获得PLMVd二聚体RNA,温室内机械接种至桃GF305实生苗,接种后进行症状观察和RT-PCR鉴定。RT-PCR检测表明,接种15d后,5个分离物均可检测到。接种150d后,DXH-14-1和DXH-12-1表现沿叶缘褪绿症状,DXH-5-1表现轻微黄化症状,WH-5-3前期表现严重的黄化症状,后期转变为白化症状,这些症状均与PLMVd田间发病相同,表明我国桃树上沿叶缘褪绿和黄化症状系由PLMVd引起。DXH-2-1接种后一直没有表现症状,而该分离物来源于田间表现沿叶脉褪绿症状的病株,初步推测沿叶脉褪绿的症状不是由PLMVd引起。2、对GF305实生苗中PLMVd接种后代进行了克隆测序,每个分离物选取10个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各后代序列与原始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97.9-98.8%、97.9~98.5%、97.6~98.8%、99.4-100%和97.6-99.7%。在分离物DXH-5-1和WH-5-3后代序列中可以发现2-4个亲本序列或与亲本高度近似的序列(少于2个突变位点),而分离物DXH-2-1、DXH-14-1和DXH-12-1后代序列与亲本序列相比发现有4-7个突变位点。结果表明所有接种序列均在寄主内发生了变异,推测这可能是造成DXH-14-1和DXH-12-1接种植株未全部表现出与田间相同症状的原因,但接种不同序列后代变异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PLMVd各后代序列中均发现了重组序列,数量为1-7个,PLMVd A环(203-208nt之间)上的6个碱基被完整替换为寄主的17个碱基,在原来的位置形成新的颈环结构。为排除变异和重组因体外构建侵染性RNA操作造成的可能,本研究选取DXH-14-1和DXH-12-1进行体外转录和转录产物的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转录、RT-PCR后后代序列变异程度远低于体内获得的变异。3、为进一步了解PLMVd的分子变异规律,将以上5个分离物及分离物DXH-3-1的克隆体外合成带粘性末端的单体cDNA,接种金水二号梨离体植株,对各分离物子代序列分析表明,接种后代碱基突变的位置主要分布在Loop A、PST I臂和第150nt,各分离物后代序列与原始序列完全相同的数目分别为6(DXH-3-1)、0(DXH-2-1)、11(DXH-14-1)、1(DXH-12-1)、1(DXH-5-1)和19(WH-5-3)。而在分离物DXH-3-1、DXH-2-1、DXH-14-1、DXH-12-1、DXH-5-1和WH-5-3的变异序列间分别有1、18、8、0、8和0个子代序列与原始序列表现出很高的同源率(≥99%),且分子内的同源率分别为97.9-100.0%、97.9-100.0%、96.9-100.0%、97.3~100.0%、98.6~100.0%和98.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