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感是衡量个体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因此,提高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感水平,对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大学生年龄段具有心理变化大,心理素质不稳定,可塑性较强的心理特征,受社会、周围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和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易产生多种负面心理体验,如空虚、寂寞、迷茫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为各种心理问题埋下隐患。因此重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感的研究,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调节不良情绪,增进积极情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但是人们对体育锻炼健心功效的认识程度并不深刻,其治疗心理亚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心理学功效并未得到广泛认知和重视,相关研究论证也十分欠缺。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感的相关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为高校教育制定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有益借鉴,为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提供实证研究资料。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及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问卷信、效度较高,对河南省65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论如下:(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好,但达到标准体育人口的人数较少,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量不太理想。“懒惰”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没有恒心”、“没有合适的锻炼伙伴或团体”、“没有喜欢或擅长的项目”是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2)篮球、跑步、乒乓球和羽毛球是大学生首选的体育锻炼的项目,且男生喜欢选择对抗性、灵活性、强度较大的项目进行锻炼;女生则喜欢选择趣味性、娱乐性、健身塑体的项目锻炼;大学生主要以“与同学一起”和“与朋友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强身健体、心理调适、消遣娱乐为目的。(3)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的锻炼时间多在20分钟以上,且男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多于女生;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强度多在小强度到大强度不持久之间,且男生的锻炼强度高于女生;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主要集中在每周1-2次和每周3-5次,且男生的锻炼频率明显高于女生。(4)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能基本感知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但感知程度不够清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生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年级、学科性质和生源地、锻炼量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表现为:生命意义感水平在年级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二、大四、大三;文科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大学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在锻炼量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运动量、中运动量、小运动量。(5)大学生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不高,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大学生生活满意感水平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年级、学科性质和生源地、锻炼量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大学生生活满意感水平在年级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三、大二、大一、大四;文科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大学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活满意感水平在锻炼量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运动量、中运动量、小运动量。(6)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与生命意义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体育锻炼强度和频率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系数较高。建议大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加大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提高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7)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与生活满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体育锻炼频率的相关系数最高。(8)生活满意感与生命意义感总体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与生命意义感公平和快乐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9)大学生生活满意感是体育锻炼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变量,且体育锻炼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通过生活满意感传递的影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