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在两汉时人的观念中,风俗不仅是学术探讨的对象,且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要想保持国家稳定,就需美化社会风俗。为此,两汉有识之士和统治者都主动关注风俗,强化对风俗的认识和干预,使得风俗观念和政治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笔者认为:两汉诸子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各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同时交待论文旨趣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简要追溯汉以前的风俗观念,认为其为两汉风俗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节叙述先秦风俗观念,认为先秦诸子关于风俗的讨论对两汉风俗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探讨秦始皇“匡饬异俗”的举措,认为秦始皇试图通过“匡饬异俗”来完成对六国风俗的整合,建立起新的社会文化秩序。
第二章详细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在政府统治思想变迁中的演进轨迹,认为随着两汉政府统治思想的变迁,诸子风俗观念在其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同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两汉诸子的风俗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地对政府统治思想施加自己的影响。第一节探讨汉初风俗观念对政治统治思想的超越。在汉初黄老思想背景下,陆贾希望统治者行礼乐教化,正风俗;修仁义道德,美风俗;同圣教好恶,齐风俗。贾谊认为天下治乱关键在风俗好坏,统治者应将教化视为政治的根本,采取明君贤吏路线,化民成俗.第二节探讨风俗观念对政治思想的独立与顺从。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初步确立,风俗文化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董仲舒主张推行礼乐教化,兴办太学,选拔贤士,移风易俗。《淮南子》则认为风俗受于外,时移俗易,在移风易俗中应诚心感化,不可强为之一。司马迁主张追俗为制,采风入乐,明确提出风俗具有地域特征,且与经济环境联系密切。第三节探讨风俗观念与社会政治的良性互动。西汉中期,随着儒学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政府开始采取政教结合的方式齐整风俗。刘向把礼乐教化当作治国根本,认为君主只有正己修德,才能化及万民。班固最先对风俗概念作出明确阐释,认为风俗是地理环境和社会教化的共同产物。第四、五节探讨风俗观念对社会政治思想的反动。东汉时期,鬼神信仰和谶纬神学盛行,整个社会政治风气趋向虚妄迷信。王充对各种迷信风俗和虚妄之言进行批判,以求“匡济薄俗”。东汉末,社会上出现要求整顿社会风俗的批判思潮。王符主张政府采用教化和法制的双重手段整顿风俗,并强调统治者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应劭将观察风俗的视野深入到下层民众,提出“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的主张。曹操则直接从整顿具体风俗入手,主张禁断陋俗,倡导良俗。
第三章讨论汉王朝通过齐整风俗以实现对社会文化软控制的举措。第一节论述两汉统治者在日常议政中对风俗所进行的探讨、批评和引导。第二节探讨两汉统治者面对奢风陋俗通过宣扬孝道、提倡薄葬等来加强对风俗的引导。第三节评述两汉政府在日常行政中,通过风俗使的观风纳谣和循吏的政治教化来实现对风俗的齐整和美化,以求化民成俗。
第四章探讨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特性及历史价值。其中第一节评论两汉风俗观念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第二节则分析两汉时期所形成的传统风俗观念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