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市贸易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商品交换形式。在我国,集市贸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井边贸易。湘西人把集市贸易称为墟场,其历史久远。自古迄今,墟场遍及湘西全境,成为人们进行商品交易和社会交流最重要的场所与方式,对湘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花垣苗族地区墟场可谓源远流长,红红火火,是湘西墟场极具特色,也最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部分。它延续至今,一直以来,人们赶场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不仅充当开展经济贸易的重要角色,而且成为民俗文化的独特载体,乃是不曾或缺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固化为例行的经济文化节日。本文运用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在认真考察花垣墟场产生、变迁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花垣苗区墟场文化的概念,剖析它的构成要素及其特质。结果表明:1、花垣苗区墟场产生、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以及货币的使用,苗区墟场产生还与当地民族风俗节庆有关;2、系统地阐述了花垣苗区墟场文化有着它特殊的民族习俗、活动习俗、生活习俗的文化元素,并理清了苗区墟场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功能;3、分析了花垣苗区墟场文化的传播形态与方式,墟场文化传播促进了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诱发了农村的宣传教育,丰富了苗民精神文化需求;4、探讨了花垣苗区墟场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整个社会对墟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墟场文化核心理念缺乏补充,墟场文化传播管理缺乏人才等;5、提出了发展花垣苗区墟场文化及其传播的对策性建议:重视宣传教育,建设文明墟场文化,增强文化理念,营造墟场和谐环境,发展周边集市,拓宽对外贸易市场,加强文化传播,积极发挥墟场作用,规范墟场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旅游产业,发展墟场经济文化。花垣苗区的墟场文化作为立足于墟场贸易之上,依附于社会文化之下,又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特殊文化形态,自从墟场产生那天起就开始存在了。不论人们是否觉察、是否认识或是否承认,它都客观自然地存在着,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年年岁岁,构成当地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道奇异景观,成为今天吸引许多人走进湘西、来到花垣的一块文化活化石。希望本论文在为花垣苗族墟场文化及传播提出有效办法的同时,其他墟场文化传播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