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众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大规模股权融资的根源在于我国的股权分置。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行为,我国于2005年正式开启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底基本完成,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问题不复存在,但是大股东控制却仅仅是由非流通股控制转向流通股控制,股权结构仍然不合理。同时,股权分置改革后相继不断有上市公司推出高管持股的股权激励计划,这些都将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现在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尤其是增发再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股权再融资规模的突飞猛进,10:3的上限比例配股并且增发再融资金额往往超出公司净资产的几倍之多,大规模的融资带动公司规模迅速增长,然而公司经营业绩却未能同步,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公司财务上则是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利用率低等方面,呈现出非理性的股权再融资行为。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股权融资与再融资的理论及文献进行梳理,然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现状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以股权分置改革后2009及2010年沪深两市A股有过股权再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再融资偏好以及股权再融资后市场业绩下降,募集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其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行为的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意见,以期对当下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行为的规范有所作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在综合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建立本文的研究框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理论基础部分,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股权分置及非理性股权再融资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并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现状分析部分,结合图表详细介绍了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的现状。实证分析部分,选取样本和设置变量,利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样本配对检验,说明上市公司在大规模股权再融资后市场业绩下降、募集资金闲置等,属于非理性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其次,建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确定影响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的因素,对实证结果进行总结。最后研究结论,结合前述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总结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仍然倾向于股权融资,股权再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增发规模,并且融资规模超出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通过样本公司配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大规模股权再融资后,公司市场业绩下降明显并且募集资金闲置,属于非理性的再融资行为。通过进一步对影响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看出,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与股权集中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不排除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圈钱的嫌疑;净资产收益率与非理性股权再融资呈负相关,说明股东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越不看好,越有可能非理性股权再融资;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非理性股权再融资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高,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能力就较差,更倾向于大规模股权再融资,但是在资产负债率水平不到50%的情况下,大量股权再融资仍然是不合理的;市盈率与非理性股权再融资呈正相关,说明市场对公司股价的高估对上市公司大规模股权再融资有着重要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因为政策上的原因,也会对融资规模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融资成本与高管的持股比例与非理性股权再融资的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一方面说明融资成本不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管持股股权激励机制还需要完善,高管持股比例过低。以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其融资方式选择与规模呈现非理性,与上市公司经股权结构、盈利趋势与偿债能力及市场反应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